<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擅长领域:
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狂躁症/强迫症/睡眠障碍/癫痫/心理障碍/急性心肌梗死/人格障碍/失眠
联系方式:
总机:0871-65632101
出诊时间:
早8:30-晚17:30
在线咨询 预约挂号

医院简介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创建于1955年,原位于昆明西郊长坡,于1989年搬迁至昆明市穿金路733号。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是云南省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是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同时也是云南省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云南省精神科护士专科培训基地。医院是省市城镇职工、城... [详情]

医院科室 更多>

医生团队 更多>

伍力
简介: 老年精神病科主治医师,2001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医学硕士。参与了多项老年期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五篇,两次荣获云南省心理卫生协会优秀论文奖。专长:老年期精神疾病的诊治、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
佘继祥
简介: 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科分院院长,副主任医师。1988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大学本科。97—99年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结业,2000—2003年德中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结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注册心理师,专长:各类神经症及心理障碍的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精神科临床及管理工作。
王维
简介: 康复科医师,200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医学部(原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研究方向:医学心理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专长: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药物及心理治疗,擅长于人本主义理论指导的心理治疗。
蔡云帆
简介: 司法鉴定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994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大学本科。专职从事法医精神病鉴定工作,服务范围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责任能力、受审和服刑能力鉴定;民事和行政案件当事人的行为能力鉴定;性侵害案件的女性“受害人”的性自卫能力鉴定;服刑人员的精神状态和服刑能力鉴定。

医院环境 更多>

医院动态 更多>

急性应激反应发病原因

急性应激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由于遭受到急剧,严重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内所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原因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是本病发病的直接因素,也就是说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应激源为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下列几项:1、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突然死亡,尤其是配偶或子女,婚姻破裂、未婚有孕、被遗弃、被奸污、身患癌症、遭受失明、毁容、长期的夫妻或婆媳关系不合,难民移居异国,遇歹徒袭击,家庭财产被抢劫等创伤性体验。2、重大的自然灾害如遭受特大洪水、山洪暴发、地震、火灾、风暴、泥石流等的侵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幸存亲属,在灾后出现精神障碍。3、战争场面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报道,当交战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由于遭受炮击,轰炸,甚至白刃战的恐惧体验,战斗中的士兵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导致发病。4、隔绝状态被关进集中营,身受酷刑虐待,有的可发生精神障碍,拘禁性精神障碍较常见。上述各种应激源,无疑都可促成发病。可事实上并非大多数遭受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会出现精神障碍,而只是其中少数人发病。这就表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之,在分析具体病例时,要把应激源的性质、严重程度、当时处境和个性特点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及考虑。

冲动控制障碍

1定义冲动控制障碍作为一组少见的、无清楚的合理动机而反复出现的精神障碍,早在100多年前就已被西方精神病学家所描述,如1838年Esquirol即报到和描述了一种难以克制的偷窃冲动和行为,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偷窃癖”(kleptomania);1883年,Marc又提出了“纵火癖”(pyromania)的概念。由于冲动控制障碍患者的行为常常触犯法律、法规,或者至少为大多数社会行为规范所不容,所以在医疗的临床工作中较为少见,而更多的出现于司法精神疾病鉴定的案例中。2临床特点尽管冲动控制障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和认同。但冲动控制障碍作为一个精神医学问题,对其临床上所表现出的现象学特征,国内外学者的意见还是基本一致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五条:1.病人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极力加以控制,但总是归于失败,即难以控制。2.行为没有任何明显的外目的,如偷窃和纵火为例,患者既不是为了经济收入,也不是为了掩盖罪行,不是为了改善个人生活条件,也不是出于政治与社会目的,也是为了发泄私愤和报复。总之,什么目的也没有。3.在行为前,心情紧张或不快感越来越强烈。4.在行为过程中,病人可体验到如释重负般的快感或行为本身可给与患者极大的心理满足。5.反复发生,在发作的间歇期病人没有明显的精神障碍。3分类在中国的疾病诊断分类CCMD-3中,包括病理性赌博、病理性纵火、病理性偷窃、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和其他或未特定的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偷窃狂(Kleptomania)重复的冲动去窃取他不需要或没有价值的物品,在行动前会感到相当大的压力,但在行动的时候,则会感到快乐、满足与轻松,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愤怒、报复,也不是因为妄想与幻觉的影响,且并不是因为品行障碍、躁症或反社会性人格的因素。发病率:该症的发病率不清楚,近期报告的估计,在一般人口中,每千人有六人,只有不到5%(4-24%)的小偷是属于偷窃狂,但因为有此病的人多半羞于开口,且大多数的小偷没有被抓到,所以盛行率上可能更高。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一般认为是女性比较有机会接触精神科评估,不论是自愿或被迫,而男性多半直接送监牢。第一次诊断,男性多半在五十岁,女性多半在三十五岁,常与发病的时间,间隔十年以上。病因学:目前没有确定的病因,生理学上有报告指出,强迫性的偷窃行为,可能因为一些器质性的原因造成,如肿瘤、癫痫、痴呆或药物作用造成;心理动力学上,大部分的研究指出,这些病患多半有不愉快或失常的童年,而这种强迫性的偷窃行为是为重拾童年时的失落感,所以这样的行为象征性的满足潜意识的冲动、希望、或冲突,而这些冲动或希望,可能是关于性或者被虐待的事件,而偷窃的行为,则是为避免自我迷恋的形象分裂。而现象学的理论上,则认为它是其它已知疾病的变异型,如有人认为他是情感型疾病的一种不寻常的表现,因为抗忧郁剂可以治疗;也有人认为与强迫症类似,因为它们都会对这种无法抗拒的冲动,有ego-dsytonic(自我不认同)的反应,也会有行动时的轻松感。也有人发现,他们常合并有进食异常,特别是暴食症。目前有人提出所谓情感类型疾病(affectivespectrumdisorder),他们包含有偷窃狂、强迫症、进食异常、情感型精神病、与注意力缺失症候群等,他们常有共同的生理病理原因,可能是因为五羟色胺缺乏,对于五羟色胺类的抗忧郁剂有效。临床表现:病患就诊的原因,多是因为法院转介或治疗其它疾病时发现,发现他们会有冲动与强迫的偷窃史,偷窃的原因不是为个人所得,而是为了自身压力的减轻,有些人在偷窃时会有愉快的感觉,他们没有事先计划,也不会想到违法,只是一个冲动的行为,但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错的,也会有罪恶与羞耻感,很少会对别人说;而为了抑制冲动行为,所以会避免一些可能让他偷窃的地方,所以后来甚至完全不逛街,导致社交孤立。偷窃狂的患者以后合并情感型精神病、焦虑症与进食异常的机会高,也常有性功能障碍。病程与预后:偷窃狂是一种慢性疾病,一般在青春期后期开始出现,可能持续很多年,自动复原的机会与长期预后并不清楚。治疗:药物治疗上,因为同属情感类型疾病家族的假设,所以多半使用抗忧郁剂来治疗,特别是针对五羟色胺的药物,有些指出可以得到部分或完全的缓解。心理治疗可能有效。病态性赌博(pathologicalgambling)它是一种无法拒绝赌博的冲动,持续与反复的赌博行为,不管是否会造成家庭、个人、职业严重的败坏,常见的表现有一直想到赌博(一直活在过去的赌博经验内,一直在计画下一次的冒险,总是想要找出钱来赌博);想要以赌博来赚钱,以达到个人期望的兴奋感;反复希望控制赌博、戒赌,但都无法成功;尝试戒赌或停止赌博时,会有焦躁与坐立难安的情形;以赌博来逃避压力或减轻情绪低落(如无助感、罪恶、焦虑及忧郁);输钱后,通常会再想办法回来捞本;常会对家人隐瞒赌博涉入的程度;可能会因此做出违法的事情如伪造、欺骗、偷窃、侵吞或挪用公款来赌博;因为赌博而丧失重要的关系、教育与工作机会;依赖他人提供金钱以减轻其绝望的经济压力。发病率:一般人口中大约有3%可能有病态性赌博,男性发生率比女性高,他们常有药物滥用与酗酒的父母,大约有25%的个案,至少有一位双亲,也可能是病态性赌博的患者。他们常合并有物质滥用、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失症候群、吐雷氏症及人格异常等。病因:依据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他们有“要输”的潜意识欲望,赌博可以减轻其潜意识的罪恶感。行为理论上,认为这种无法控制的赌博行为,是一种学来的不良行为;而在认知理论上,则认为是这些赌博者有一种错误的知觉,或自认为可以控制情况的错觉,有人认为他们具有赌博性的人格,容易做冒险性的行为,许多研究指出,这种冒险性行为可能来自于生理成因,他们发现这些男性病态性赌博者血液中的MHPG物质较低,脑脊液中的MHPG较高,尿中排出的正肾上腺素较多,而这种正肾上腺素的缺乏,可以解释这些病态赌博者的寻求刺激的行为。临床表现:病态性赌博的本质上,包含渐行性的病程,即使损失惨重也无法控制其行为,不在乎他行为的后果。如同药物滥用者一般,他们常被愉悦的欲望所驱使,可能会有耐受性与戒断症状的产生,他们可能会增加赌注,以达到他们想要的兴奋感,若强迫其减少赌博的频率与程度时,他们会有易怒、焦躁、坐立难安情绪低落与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形。病程与预后:形成的病程,初期可能只是有赌博问题,后来会因为特别的心理社会压力与重大损失,而促使病态性赌博的形成。男性病发的年龄多在青少年,而女性则较晚发病。他们因为缺乏病识感且常合并药物与酒精依赖,所以并不好治疗。治疗成功的条件是要完全与赌博分离,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改善,并减少情绪与焦虑症状。治疗:对某些人而言,参加所谓戒赌匿名协会这种自助团体效果就很好,但其它的治疗方式则对于其它病患也很重要。心理动力心理治疗是尝试以面质个案的自大感、自我欺骗以及不良的自我防卫方式。家庭治疗也有其价值。若合并情感型疾病与药物滥用亦需要另外治疗。另外行为治疗,如想象式减敏感法,以放松练习合并视觉观看避免赌博的影片,也有成功的报告。拔毛症(Trichotillomania)是一种慢性疾病,特征是无法抵挡拔除毛发的冲动,是在1889年由法国皮肤科医师提出,虽然多数的医师同意此疾病出自于心理因素,但病患多半未曾看过精神科医师。他们会有重复的拔毛行为,造成明显的毛发缺少;当他们在拔毛发前会感到极大的压力,对抗这种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当拔除毛发时会有愉快、满足与放松。发病率:过去被认为很少发生,但目前则认为大约有4%的盛行率,女性与男性多,大约4比1,常在17岁以前发生,但多半在17岁以后才会接受治疗,但届时,此拔毛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再是因为环境的压力所引起,而自己也不会清楚的知道此行为的目的。目前有人建议分成早发型与与晚发型,早发型常在6岁以前发生,男女发生的机会各半,疾病的病程也比较短,通常以简单的建议、支持与行为治疗,效果就很好;而晚发型,常发生在13岁以后,女性比男性多,通常比较慢性且预后也不好。病因学:心理动力分析的理论是认为,它是儿童对于早期的失落与分离的反应,这样小孩的母亲常被认为是过度批评与拒绝,而父亲则表现出被动与情感薄弱。常见于儿童与青少年,但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变成与咬指甲与吸手指一样,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生理学上的解释是在观察其后续的发展后,发现他们会有比较高的机会,会合并焦虑症或情感型疾病,通常对抗忧郁剂,特别是serotonin类的抗忧郁剂,与锂盐有效。目前认为其有多重致病原因,且早期或目前的环境压力会恶化其症状。临床表现:通常在就诊时,父母与小孩多半会否认这种掉发现象,是因为人为的因素;所有的患者,都会承认这种疾病,会让他的创造力与人际关系受影响。他们常以帽子、假发、假睫毛或化妆,来掩饰没有毛的部位,而患部也常会有长短毛夹杂的现象。切片可以用来区分,是否是自然秃发或是皮肤疾病造成。如果这种情形持续发生,需要转介精神科,做更仔细的治疗评估。这些小孩,常会有仪式化的行为,将毛发咬碎或食入。他们并不会因为拔下头发而感到疼痛,多是因为强烈的渴望而拔下头发,拔下时会感到放松,但之后又会感到失望与罪恶感。病程与预后:早发性与轻微的拔毛行为,多半在与病患、家人,将事情厘清后就能减少;而晚发型与严重的拔毛行为,病程常是慢性,会持续几十年,常合并焦虑与情绪症状,也可能次发于其它疾病。治疗:治疗首先要让小孩子了解其行为,并让小孩知道他不是唯一的患者;对于年纪小的儿童,以一种亲切与支持的态度,针对小孩的行为,告知其行为的危害,多半就会有效果。而治疗慢性与严重的拔毛症,则需要深切的心理分析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催眠治疗与药物治疗;对于儿童,施予家族治疗,改善家属家的互动模式,以减轻小孩子的人际压力。心理分析式的心理治疗,是要找出早期儿童遭遇的失落与分离,因为它可能是促成小孩行为的动力因子。行为治疗对于轻微到中度的拔毛症效果好,它是让小孩子了解其行为模式,以取代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常用的有正向回馈其非拔毛行为,负向抑制其拔毛行为,处罚与放松练习等。催眠疗法则是对于一些局限型拔毛的病患,有高度动机及决定权的人有效。近来则开始重视,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为常被认为是强迫症的变异型,所以以serotonin类的药物(fluoxetine,Clomipramine,),效果相当不错,但再发的机会仍高。另外最好能合并心理治疗。纵火狂(Pyromania)纵火狂是一种重复且蓄意或有目的的放火,被提出来列为疾病,也已经有一百年左右,他们在纵火前一样会有压力与情感兴奋,对于火与纵火后的结果,有一种沉溺感、兴趣、好奇心与吸引力;当纵火时,会有愉快、满足与轻松感,而对于目睹火警现场与参与救火,一样会有这种感觉;他们并不是为了金钱或表达其社会政治之意识型态、隐瞒其犯罪行为、表达其愤怒与报复、改善其个人生活、或因为妄想及幻觉所造成,也不是因为判断力失常所造成。发病率:目前对于其发生率与男、女比例,目前尚不清楚;但对于一些有此行为的男性研究,发现他们的行为可以追溯回到儿童与青少年期,多半的纵火行为,多是与金钱、犯罪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应是遗传与环境。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就是父母通过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把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遗传是心理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我们遗传的不只是父母的生理特征,这其中也包括了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就常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会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当然,这就不只是相貌的相似了,还有更重要的是性格特点的相同。小时候常常会听到老人家数落小孩子说:看看你,怎么就和你爸爸一样的倔呢?我想这就是遗传在起作用吧。这个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和父亲相似的心理特征。这种从遗传得来的心理是不能自主与不可抗拒的。因此,人们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形成独有的家族心理特征。甚至于,民族的整体心理特征。然而即使遗传如此的重要,我们也不能就此下结论说遗传是形成心理特征的决定性因素,试问如果一个人完全遗传了上一代的心理,那罪犯的儿子岂非一生都只想着一件事,就是犯罪?因此,环境才是形成一个人心理的决定性力量。环境因素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看到许多应用这一原理的实例。如疗养院所处之处必定山清水秀,可以放松人的心情。再如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就比内地人民更具有开放性的心理特征。在海边生活的人心胸较为开阔,在高山上居住的人有着良好的协作精神。严寒酷暑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风雨交加使人平添焦躁与愁绪,山清水秀会令人心旷神怡。社会生活因素是指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在所有的因素中,社会生活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最复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传统、风俗习惯等一切社会生活条件对心理的发展都起着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因此,社会生活的多种多样决定了各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而后天教育又对个人心理特征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受着教育的影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他们被父母与社会关爱着,也被设计着按照这个社会统一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成长着。因此,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沿着正常的轨迹发展的,即使他们的个性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依然形成了我们这个社会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在接受各种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的塑造和完善的自己的心理,最终形成了完整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可以说,后天环境中的教育才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综上所述,遗传与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中,遗传是物质基础,而环境是决定力量。因此,我们应格外重视对儿童心理的后天塑造。而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此我们来研究下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二.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家庭环境分析1.1.家庭环境简介家庭环境分析指的是对家庭软、硬环境的分析。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1.2.家庭软环境主要指分析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谐,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而家庭软环境就是和谐中分出的一个大的课题。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1.3.家庭硬环境主要指家庭中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评判和衡量的环境因素,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等。良好的家庭硬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成长不良学生的家庭硬环境均存在家庭结构缺陷、家庭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父母的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和职业状况较为不良等情况,这些不良的家庭硬环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道德修养、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从而导致学生品行不佳。家庭硬环境因素:家庭资源、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状况。2.有关于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金纳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强调否认行为的遗传,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斯金纳(Skinner)也是环境决定论者。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于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谓积极强化作用(或正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一刺激加入增进了某一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所谓消极强化作用(或负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作用。可见,二者尽管方向不同,但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了反应的概率。强化作用影响并控制着操作性行为的反应强度,它对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动态变化中完成的。斯金纳最早发明了训练老鼠按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箱,被称为斯金纳箱。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斯金纳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因此,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就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尽管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同时承认内部心理现象的存在,并把它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仍以同样的维度去衡量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3.案例分析——咬指甲之谜背景: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实录: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反思: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本案例分析说明,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的情绪稳定,并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父母的行为和话语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鼓励,对孩子的行为应积极响应并以正面的回应,使孩子自信然后学会自控。4.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在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环境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主要是: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

儿童心理扭曲的十种表现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1、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2、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3、拒绝交朋结友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4、难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5、经常疑神疑鬼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6、过分追求表扬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7、贬低、妒嫉他人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8、自暴自弃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9、避竞争、竞赛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10、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对挫折或疾病难以承受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每每即便遇到小小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时甚至对诸如搬迁、亲人过世、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关于精神分裂症

治疗精神分裂症该吃多长时间的药?分裂症不论是否轻微,都是重精神病,要求足量足疗程治疗,可以配合改良ECT治疗,力争症状完全消失。一般常规,临床治愈病情完全缓解,维持3-6月,才考虑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需要巩固服药治疗1年以上,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如果减药过程中症状反复,立即恢复原来的药量,以免复发。如果是二次复发、二次以上复发,建议长期服药维持或使用长效药物维持。维持量因人而异。这样巩固治疗下,大部分病人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没有一劳永逸的手术根治或中药根治或不服药就不犯病的方法。精神分裂症会遗传吗?父母亲没有精神分裂症,子女有百分之一可能罹患精神病。如果父母之一患病,这个可能性就大5-10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百分之九十可能没有问题。即使遗传到了这个疾病基因,也不一定就发病;即使发病,也要在十几年之后。那时科学更发达,可能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不管怎样,这些问题只有待您自行斟酌考虑了。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是什么?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主要有内因,因为有精神分裂症病理基因。在全世界人口中,大约1%具有这种基因,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所谓心理应激或打击,只是诱因;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诱因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患了精神分裂症,却去费力寻找这些诱因,那是白费力气。如果诱因是失恋,就此发了精神分裂症,即使让她赶快结婚,也治不好疾病。患了精神分裂症,随你怎样疏导、设法'解开心结’,也无法治好他的疾病。因为这些都只是诱因。所以,必须解决内因,必须用药物或其他方法解决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内因,才能使疾病好转。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容易罹患此病的基因。有的人,在上代亲属中就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这种基因就是从上代遗传得来的。有的患者并没有这些亲属,那么精神分裂症病理基因是从哪里来的呢?那就是有关思维等方面的'基因突变’,形成了精神分裂症病理基因。在人脑中有几亿个脑细胞,称为神经元,靠它们伸展出的神经末梢,与其他脑神经元联系,构成网络。神经元之间有一个间隙(称为'突触间隙’),脑神经元联系必须靠上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释放出神经递质来跨越间隙传递信息给下一个脑细胞。接受信息的地方称为'受体’。神经递质有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等等。精神分裂症病理基因,就决定了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产量的多少,但即使较多,还不会立刻发病。然而,在某种诱因的“扳机”样作用下,就释放出太多的多巴胺,乱送信息,于是就出现了无中生有的幻觉和妄想。失恋、压力等心理诱因只起了“扳机”样作用,即使想办法解决这些心理诱因,也解决不了精神分裂症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产量太多的问题,才能治好精神分裂症。一个办法就是修补或改造精神分裂症病理基因,称为基因疗法,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科学水平;目前只能从减少多巴胺传递这方面进行治疗。

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应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是中小学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以保护、增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要按照少年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采取各种卫生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发育环境,注意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少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心理发育与形态和生理的发育是一样的,都是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方面,他们是密切相关的,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影响的。例如,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往往伴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障碍,而体格发育不良的儿童又常常会引起严重的情感和精神症状,那些从小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往往孤僻,不合群,说话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较差;相反,那些从小受父母过分溺爱和娇惯的孩子,往往发展为任性、骄横、自私自利,一切随心所欲的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将会遭遇许多困难,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其次,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在儿童时期普遍存在,据估计,美国有15%的儿童少年由不同程度的情感和行为障碍,有些成年期的精神症状如精神分裂症,行为障碍等,在儿童时期都有表现,所以,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认识到,预防成年人的精神疾病应该从小抓起,所以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多儿童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认识有学习的,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在学习中发挥出来,以获得成绩,同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因此他常常乐于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能够经常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如尊敬、信任等)多于反面态度(如怀疑、憎严等)。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悦纳自己,不自卑,并且努力发展自己身心潜力,既是对无法扑救的缺陷,也能够正确对待,而不做无谓的怨忧。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做出正确、客观的观察和健全有效的适应,正视现实,而不逃避现实。要想使儿童少年的心理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改善儿童少年的精神状况,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摸清我国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病特点和规律,积极预防并早期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使儿童有一个健全的精神系统,有良好的感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开发,帮助儿童自觉克服各种不良行为,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开朗的性格。二、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儿童生活在不和谐无欢乐的家庭里,父母感情不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有的家庭缺少相互交谈的机会,对儿女的学习和生活要求漠不关心有不加以有效指导;有的对儿童少年无原则的迁就、溺爱,使之任性胡为,儿童是家中一切活动的中心,仿佛全世界都在为他而转,从而养成了孩子目中无人,傲慢自大的性格,一旦入学以后,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和其他小朋友平等的分享一切,再不能随心所欲的独占一切了,这就是完全缺乏这种思想准备的儿童遇到很大困难,心理卫生问题发生机会很高;有的儿童漠不关心,弃之不管或责备,动辄打骂,有的父母随心所欲的改变儿童的要求,许诺和惩罚方式时紧时松,这都是影响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处处要以身示范,严格要求自己,合理教育,培养少儿良好习惯,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三、改善学校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有些儿童智力差,学习东西比较慢,理解能力差,为此常常挨教师训斥和学生的讥笑;有些儿童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给教师留下不良印象,或经常受训斥,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情感和行为的障碍。有些学校片面的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考试、测试频繁,把学生搞得头昏脑胀,有的小学生做功课到晚上10点过后,还经常完不成作业,受到教师的训斥,长时间下去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学校产生恐惧感,完不成作业就用说谎逃学等办法对付,从而加剧了心理压力,有些学校不按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而是每天除了语文就是数学,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发展学生兴趣,使校园变成孩子们的乐园。四、加强法制教育,举办各种有益于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的各种活动。如夏令营、少年科技活动、儿童活动中心、体育竞赛、读书报告会等寓教育与活动之中,让儿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多的认识环境、接触外部世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谈近期学生在校、在家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促使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必须唤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儿童把不良的心理表现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近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因此,分析造成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寻求有效的对策,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一、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2.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3.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二、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1.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2.面向全体、正确引导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3.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指点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4.创设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但有助于身体在生理上处于健康状态,少患疾病,而且还能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定为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而后面的两个方面,实际上可划归心理健康范畴。从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观点看来,健康心理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2、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3、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较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即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4、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以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5、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实际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7、心理自控能力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8、健全的个性特征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从小培养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9、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因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0、心理耐受力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因为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其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认识双相情感障碍

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跌宕起伏,“在状态”和“不在状态”的日子,但是,如果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些波峰和波谷会更严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会损害工作和在校表现,损害人际关系,并打乱日常生活。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但很多人不能认识到那些警告信号,并且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未经治疗会趋于恶化,因此认识到这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得到控制的第一步。什么是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临床上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就是说会导致严重的情绪、精力、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从一个极端的躁狂高点,到另一个极端的抑郁低点的转变。不仅仅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心情好坏,躁郁症的周期会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而且不像普通的情绪波动,躁郁症的情绪变化如此激烈,以至于它们会干扰发挥作用的能力。在躁狂发作期间,一个人可能会一时冲动辞去工作,刷取巨额信用卡消费,或者只睡两个小时也感到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在抑郁发作期间,同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太累而不愿起床、自我厌恶感强甚至超过失业和负债的绝望。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双相情感障碍的首次躁狂或抑郁发作通常发生在十几岁或成年早期。症状可能是微妙的和混乱的,所以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忽视或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但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可以过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生活。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1、起病形式多态性: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起病年龄多小于25岁,终生都有首发患者,可有急慢性起病,急性期病前多有前驱期症状。2、临床表现多样性:可有急性抑郁发作、混合发作、轻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亚临床发作。3、病程发展多变性:可以是间歇发作,单一、交替的发作,也有慢性迁延的发作。4、伴随共病多重性:青少年期可能共病:品行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焦虑障碍;青年期可能共病:焦虑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物质依赖和滥用;成人期可能共病:焦虑障碍、经前期紧张症、物质依赖、冲动控制障碍等疾病。5、治疗方法多样性:双相障碍的治疗主张联合用药,包括心理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以及物理治疗等。6、治疗转归多向性:有的部分发作后即痊愈,有的发作后持续无缓解,伴随病情波动,反复多次发作转为慢性状态。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和触发因素双相情感障碍没有单一的病因。双相情感障碍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都会发展成疾病,这​​表明,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病因。一些脑成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存在结构上的变化。其他研究指出,神经递质失衡、甲状腺功能异常,昼夜节律紊乱以及应激激素皮质醇的高水平与这个疾病有关。人们相信,外部环境和心理因素也参与了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过程。这些外部因素被称为触发因素。触发因素可以引起新的躁狂或抑郁发作,或使现有的症状加重。然而,许多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的触发因素。应激---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触发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出现双相情感障碍。这些事件往往涉及突然或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好或坏,例如结婚、去上大学、失去了心爱的人、被解雇。药物滥用---滥用药物虽然不会导致双相情感障碍,它可以导致发作和使疾病的病程恶化。诸如可卡因、摇头丸和安非他明的药物可以诱发躁狂,而酒精和镇静剂可引发抑郁。药物---某些药物,最明显的是抗抑郁药物,可诱发躁狂。其他可引起躁狂的药物包括非处方的感冒药、食欲抑制剂、咖啡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药物,所以要在医生建议下慎重服药。季节性变化---躁狂和抑郁发作往往遵循季节性模式。躁狂发作比较常见于夏季,抑郁发作常见于秋季、冬季和春季。睡眠剥夺---睡眠不足---甚至是几个小时的休息---都可能诱发躁狂发作。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误区和事实误区一: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不能得到更好的或过正常的生活。事实: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满意的人际关系。带着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生活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经过治疗,拥有健康的应对技能和稳固的支持系统,完全可以在处理症状的同时,生活美满。误区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来回摆动。事实:有些患者的极端躁狂和抑郁发作会交替,但大部分人处于抑郁的时间比处于躁狂的时间长。躁狂可能是如此的轻以至于它不被认识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症状。误区三:双相情感障碍只影响情绪。事实:双相情感障碍,影响精力水平、判断力、记忆力、注意力、食欲、睡眠模式、性欲和自尊。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与焦虑、物质滥用和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和高血压有关。误区四:除了服药,没有什么可以来控制双相情感障碍。事实:虽然药物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治疗和自助策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规律的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监测情绪、保持压力到最低以及与支持自己的人保持接触来帮助控制症状。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很重要如果发现自己或别人存在双相抑郁的症状,就不要等着别人来帮助。事实上,忽视这个问题并不会使它消失,它几乎肯定会变得更糟。带着未经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生活,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从职业到人际关系再到健康问题。尽早诊断及进行治疗能够有助于预防这些合并症的出现。双相情感障碍需要长期治疗。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容易复发的疾病,在感觉状态良好的时候仍要继续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药物来防止新的发作以及保持无症状的状态。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更多。单纯的药物治疗常常不足于完全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双相情感障碍的最有效治疗策略包括联合用药、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支持。最好是与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配合。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病症。要得出诊断是要很敏锐的,治疗常常也比较困难。处于安全原因考虑,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使用。一个有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经验的精神科医师有助掌控这些变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助虽然处理双相情感障碍通常是不容易的,但是,为了成功地处理双相情感障碍,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对情绪有重大影响。看看下面的方法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获取知识。尽可能多的学习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知识。知道的越多,对恢复帮助越大。减少压力。避免高压力的环境,保持一个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尝试一些放松技术,如冥想,瑜伽,深呼吸。寻求支持。有能够寻求帮助和获得鼓励的人是很重要的。尝试加入一个支持团体或与能信赖的朋友进行交流。做出健康的选择。健康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能够帮助稳定情绪。保持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安排显得尤为重要。监测情绪。保持对症状跟踪,并观察情绪就要转为失控的迹象,这样就可以在问题开始之前阻止它。

健康问答 更多>

专家科普 更多>

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有哪些

现在有不少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了亚健康的身体状态,这对于自身的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一般需要从具体的原因下手来做好相关的调理工作。而导致人的身体出现亚健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精神过度紧张以及工作过度劳累等。除此以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也容易让人出现亚健康的状态。
吴力群
吴力群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隐性脊柱裂的症状

隐性脊柱裂会引起很多的不适感,常常会引起腰椎,或者是骶椎部位形成裂隙,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病症的时候不会引起腰痛,但是容易导致劳损,容易引起慢性的腰疼,比较严重还会引起放射性的下肢疼痛。另外还会引起坐骨神经痛,所以发现症状后要及时治疗。
郑庆祥
郑庆祥 副主任医师
莱芜市中医医院

自闭症会遗传吗

自闭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喜欢社交,不爱说话,看起来比较呆板,语言发育缓慢等症状,对于这种疾病,大家都知道是有遗传因素的,但是不一定就是会遗传给下一代,只是比平时正常的人患有这种疾病的机率高一些。如果患有自闭症的话,建议到医院做检查之后采取治疗,但是平时锻炼患者多说话,多见见人,都有利于缓解这种正常。
顾倩
顾倩 副主任医师
池州市人民医院

轻微自闭症的症状

轻度孤独症的患儿很少说话,患儿倾向于用手势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一般轻微的自闭症患者会表现的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别人说什么,还有一部分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或是沟通上会出现困难发生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还会常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等症状。
顾倩
顾倩 副主任医师
池州市人民医院

宝宝自闭症测试是什么意思

自闭症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社区里边开展了采用国际上标准的自闭症筛查量表对18-24个月的儿童进行初次筛查的项目。这些筛查量表包含社交问题、共同性注意、装扮性游戏等可以提示儿童早期可能出现的自闭症表现的项目。
顾倩
顾倩 副主任医师
池州市人民医院

宝宝肾病初期症状

宝宝也可能会出现肾病,患病初期最常见的症状首先是水肿,会在眼睑、面部出现水肿症状,一般在午后消肿;其次还会有尿液异常表现,比如出现泡沫尿、血尿、夜尿增多、尿量突然减少或者增加;另外,总是疲乏无力、精神萎靡、不爱活动等。
桑桂梅
桑桂梅 副主任医师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生答疑 更多>

屏幕脸发病症状表现是什么

天天与电脑打交道的人,长期面对电脑屏幕,不知不觉中会生出一张表情淡漠的脸,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且容易产生人格障碍与性格异常。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出现面部表情不丰富甚至无表情、表情淡漠的情况。另外,屏幕辐射产生静电,最易吸附灰尘,长时间面对面,更容易导致斑点与皱纹。注意劳逸结合,每天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不能过度劳累。
邵自强
邵自强 主任医师

按疾病找医院 更多>

男科 妇科 不孕不育 皮肤科 白癜风 牛皮癣 癫痫病 精神科 脑瘫 性病 儿科 肿瘤 口腔 骨科 肛肠 眼耳鼻喉科 肾病 甲状腺 中医 康复

周边医院 / 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