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放疗后便血可通过调整饮食、保持局部清洁、使用药物、进行物理治疗、必要时手术等方式改善。放疗后便血可能与放射性肠炎、痔疮、肛裂、肠道溃疡、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放疗后出现便血时需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及粗纤维食物加重肠道刺激。可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西蓝花、菠菜等绿叶蔬菜,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减轻肠道负担。
每次排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会阴部,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可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湿敷肛门,或涂抹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穿着纯棉透气内裤,保持局部干燥,减少摩擦导致的二次损伤。
若便血由放射性肠炎引起,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调节菌群,或服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控制炎症。痔疮导致的便血可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配合地奥司明片改善静脉回流。
对于直肠黏膜出血,医生可能建议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或低温等离子止血。肛门部位出血可尝试红外线照射治疗,促进创面愈合。治疗期间需禁食4-6小时,治疗后保持俯卧位休息。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行肠造口术或肠段切除术。术前需完善肠镜及凝血功能检查,术后需严格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放疗后便血患者应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出血量及颜色变化,避免久坐或用力排便。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出血持续3天未缓解,须立即返院复查血常规和腹部CT。治疗期间建议暂停腹部放疗,待黏膜修复后再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