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妇产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是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省妇幼保健重点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继续教育基地。目前在平江及十梓街两个院区共开放床位175张,设有普通产科、高危妊娠、产前诊断、普通妇科、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等专业组,并设有独立的产前诊断中心、妇产科实验室及超声室。现有医师47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0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近年来获中国妇幼保健自然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妇幼保健引进新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产科以无痛分娩、前次剖宫产再次经阴道分娩以及无会阴侧切分娩为亮点。擅长处理妊娠合并急危重症以及疑难内外科合并症。具备高水平的危急重症疾病诊治能力,收治地区的危急重症患者比例占40%以上。开展遗传咨询门诊及多学科联合门诊,在江苏地区首先建立针对临床常见单基因遗传病,血液系统遗传性疾病以及溶酶体病的实验室诊断和产前诊断基地。妇科推广妇科肿瘤诊治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开展微创手术;保留生育功能。开设妇科肿瘤多学科门诊。开展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广泛深入的开展宫颈病变的规范化治疗。擅长诊治卵巢功能衰退、月经异常、生殖功能异常、围绝经期疾病以及性发育异常等。开展流产后关爱服务(PAC),困难计划生育手术,擅长流产引产并发症的处理。

肿瘤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97年1月,十多年来肿瘤科发展迅速,现科室有2个病区(82张床)及1个分部(广慈52张床)、1个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室和1个肿瘤学实验室。有各级医师23名,其中正高4名,副高3名,中级9名,初级7名;95%的医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博士10名,硕士12名);有临床护士35名。实验室有研究人员4名,其中1名为教授。为促进科室学科发展,加强医学转化技术在临床应用,肿瘤科于2011年聘请了肯塔基大学在肿瘤与血小板关系研究卓有成就的李震宇博士担任肿瘤学实验室海外主任,使科室的实验室建设和医学转化技术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肿瘤科主要收治以呼吸和消化系统为主的各种常见肿瘤。自建科以来,遵循肿瘤规范化治疗原则,采用以化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积极开展临床路径和优质服务,使科室的肿瘤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学科。由于肿瘤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学术地位,科主任被邀请参与《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及《中国恶性黑色素瘤诊治指南》的编写;目前肿瘤科年门诊量达2.5万人次,年住院8800多人次。在做好日常规范化治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和药物临床试验。2002年开展了第三类医疗技术-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目前已治疗2000多人次,该技术获2010年市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于2009年开展另一第三类医疗技术-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目前已治疗500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科室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的资格认证,近3年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11项、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11项;其中ToGA研究(Lancet.2010;376:687-97)的结果作为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修改的1类证据。2011年1月设置胸部肿瘤(包括肺癌、食管癌及乳腺癌)和腹部肿瘤(包括胃癌及结直肠癌)2个亚专科,实行亚专科管理;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于2012年1月起先后对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食管癌制定了临床路径,对这几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近2年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的达1213例。近几年来,肿瘤科的科研工作也取得长足的发展,近3年发表科研论文85多篇,其中SCI论文14篇,中华级9篇;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厅市级科研项目14项;获得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和二等奖

消化内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于1972年正式建立,科室现有消化内科病房、消化内镜室、消化病研究室等。消化内科病房现有床位107张。2000年批准为内科(消化)硕士点、临床专业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批为内科(消化)博士点。2009年被省厅评为省重点专科,2014年再次通过省厅重点专科的复审。本学科现有专业人员37人,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医学博士16人,医学硕士17人。建科以来,全科上下一直致力于消化病和消化内镜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在医疗技术水平、科研教学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近年来,专科相继引进了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NBI内镜、胶囊内镜、微探头超声、大探头超声、高频电凝电切仪、氩离子凝固器(APC)、24小时PH检测仪等一流设备。目前,专科开展的主要诊疗技术:1.电子胃镜、电子肠镜的常规检查,包括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2.胃、肠道息肉的摘除及黏膜切除术(EMR)。3.食道、胃异物取除术。4.食道狭窄的扩张治疗。5.24小时食道pH检查术。6.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硬化及组织胶治疗。7.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挖除术(ESD)。8.经口内镜下食道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9.小探头及大探头超声内镜的诊断与治疗。10.十二指肠镜治疗胆胰疾病(ERCP),包括内镜下胆道引流术(ENBD),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胆道结石取石、碎石术,内镜下内支架置入术(塑料内支架、金属内支架)、胰管支架植入术、鼻胰引流术等。11.胶囊内镜检查术。12.内镜下胃肠造瘘术(PEG\/PEJ)专科的技术优势:胆胰疾病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急诊内镜与止血。近三年来,我专科在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22篇,并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8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项,江苏省临床医学专项1项,多次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目前承担博士研究生(2-3名\/年)、硕士研究生(6-7名\/年)、专科进修、实习生的教学任务。,,,{:"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苏大附一院内分泌科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江苏省最早开展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现为省临床重点专科,苏州市医学重点专科,国家药品和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试验基地,苏州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及代谢病学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内分泌代谢专业医师进修基地,江苏省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科室现有两层病区,共有开放病床40张,拥有内分泌专科实验室及糖尿病教育中心。年门诊量达8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约2千余人次。现有医护人员3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博士6人,硕士16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设立糖胖病、妊娠糖尿病、矮小症专病门诊,与兄弟科室联合开展甲状腺疾病多学科门诊,临床中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甲状腺穿刺术等各种先进规范的治疗技术颇具特色,为患者服务能力强。我科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已基本形成强化监测、强化治疗和教育相结合的糖尿病治疗体系。其中在国内率先应用CGMS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血糖尽快达标,保护其胰岛素功能;而糖尿病足病筛查仪,眼底照相技术可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进行早期诊断,并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治疗。糖尿病教育中心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组成团队,系统开展患者及患者家属教育,围绕难治性糖尿病开展强化教育。在国内率先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技术治疗甲状腺性相关眼病,疗效显著。针对甲状腺结节的高发病率,2012年起我科开展甲状腺穿刺技术,提高了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降低误诊和漏诊率。此外在骨质疏松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等疾病方面参照国内外指南,形成规范化的诊治流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心血管内科 查看详情

苏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1962年组建,1975年更名为心血管内科,1978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确定为江苏省心内科医师培训基地,1993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1999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2010年被批准为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教育基地,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2015年获得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同年被评定为苏州市心血管内科临床医学中心。经过五十余载的发展,在几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形成了\"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学风严谨,教书育人,和谐科室\"的优良传统,成为苏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科室现有床位180张,其中包括设备齐全的CCU病床20张,同时拥有设备先进的心导管室4间,以及心脏超声室、心功能室,1500㎡的心血管实验室。科室年门诊量10万人次,年手术量5000人次,年急诊手术量400人次。科室现有医师43人,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2人,教授3人、副教授9人。近五年来,学科共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0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2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奖5项;江苏省心血管病学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各1人,姑苏卫生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各1人。

肾内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于1999年独立建科,2010年被评为苏州市重点专科,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了苏州大学内科学肾脏病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江苏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肾脏病学质控副主任单位;苏南地区腹膜透析指导中心;江苏省血液净化培训基地;苏州市肾脏病学质量控制主任单位。目前以临床为中心,下设腹透中心及肾脏病实验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诊疗中心,基础和临床紧密结合,以慢性肾脏病的诊治为特色的临床专业学科。目前病房床位34张。全科医、护共29名,其中医师16人、护师12人、技师1人、配备专科临床药师1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开设普通门诊、专家门诊、高级专家门诊、腹透门诊、慢性肾脏病专病门诊及慢性肾衰多学科门诊。年门诊量超4.5万人次,年出院人数超1500人,常规腹透患者350人。在原发性以及继发性肾脏病诊治、急慢性肾衰竭防治、危重病诊治,各种血液净化技术等方面均具有特色。科室始终担任着苏州地区肾脏病领域的领跑者,近5年来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4项、江苏省科技成果奖1项;承担国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省级项目4项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是江苏省神经外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始建于1959年,是国内最早开展颅脑外伤、颅内浅部肿瘤、脑脓肿、脊髓肿瘤、先天畸形等手术的单位之一。1972年神经外科拥有的5万转超速离心机、手术显微镜都属国内首次引进,脑动脉瘤夹、双极电凝器、脑室-腹腔引流管器械在当时均为国内空白。并且是国内最早使用带导管的穿刺针作脑血管造影术、最早研制并使用脑室-腹腔引流管治疗各种类型的脑积水、最早自行研制和使用国产第一枚脑动脉瘤夹夹闭颅内动脉瘤。在1972年成立了国内最早的脑神经研究室,1983年培养成功中国第一株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又相继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脑胶质瘤裸小鼠膜型NHG-1,抗人脑胶质瘤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SZ38、SZ39,这些研究当时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举办了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班,为全省和华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神经外科人才,有力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生招生单位,全国首批5位博士生导师中2位在我科(鲍耀东,杜子威),1999年成立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是卫生部首批进修医师培训基地(1982年),江苏省重点学科(1997年),江苏省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所在单位,是首批认定的国家级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历任的神经外科主任有鲍耀东、杜子威、周岱和张世明教授。现任科主任为王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江苏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神经肿瘤、脊髓疾病、微侵袭技术和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委员,个人独立开展动脉瘤手术已逾2300余例,肿瘤切除手术2000余例,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芬兰、香港等国家地区交流访问。主持在研的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6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60余篇(SCI论文37篇),参编专著2本,获授专利4项,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在鲍耀东、杜子威、惠国桢、周岱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下,在学科带头人王中教授的领导下,医护人员形成了一个团结和睦、高效有序的团队,不断拓展和探索新的手术技巧和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并在在国内率先引入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前循环动

皮肤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始建于1957年,并于2006年成为苏州大学皮肤性病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我科目前是国家医药管理局临床药物验证基地,现有专业医护人员38人,执业医师22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14人,硕士学历8人,博士学历7人。学科目前有副教授3名,硕导2名,在读研究生8名。科室依功能分为门急诊、病房、专科实验研究室和皮肤美容激光中心四大部分。我科全年门急诊超过19万人次;病区住院床位21张,是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皮肤专科病房之一,全年收治抢救危重症皮肤病患者500人次以上;为全市唯一设有全天候24小时门急诊的皮肤病专科。同时科室还全面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院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海外留学生、成人自考等皮肤性病学科目教学任务。学科目前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免疫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学科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和皮肤光免疫的研究处于地区领先地位。我科与苏州大学免疫室合作,长年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本项目获得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立项,目前已有多篇相关论著发表;此外,皮肤过敏性疾病、光免疫和光老化的研究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研究热点,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获得多项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青年医师海外交流项目、苏州市科教兴卫项目、苏州大学校级项目和院级课题多项;另外,近年来我们还开展了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数项课题2、皮肤外科与病理:我科临床开展皮肤肿瘤切除、皮肤移植手术等多种手术,并在本地区唯一有能力出具皮肤专科病理报告,科室目前正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开展临床研究合作,是江苏省皮肤病临床医学中心的分中心,已获得第一阶段启动资金100万元;3、中西医结合与银屑病:近年来学科在中西医结合以及银屑病亚专科领域发展很快,目前已取得江苏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苏州大学校级研究课题数项,研究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4、皮肤美容与激光:科室目前开展多种美容手术治疗如面部去皱、腋臭切除、美容植皮等,建立我市第一家皮肤激光美容中心,对毛发和色素性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开展激光美容治疗,并长年与法国欧莱雅、皮尔法伯等国际知名企业深入开展各项科研及技术合作项目,目前在皮肤毛囊方面的研究获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苏州大学校级研究课题项目。学科有先进的诊断技术和较强的科研基础,有设

超声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30余年的时间已经发展为集超声诊断、介入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超声科目前设有超声检查室、介入超声室,配有GElogice9、PHILIPSIU22、百胜mylabtwice、SIEMENSsequoia512等先进的大型彩超机。可开展多种超声诊断及治疗项目。包括腹部、泌尿、小器官、肌骨、颈部及外周血管、超声介入等多个亚专科。科室在编医生26人,护士2人,其中在博士在读2人,硕士5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5人。科主任董凤林现担任江苏省医学会超声分会浅表组组长,苏州市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位置分布:十梓院区:影像楼3楼平江院区:裙楼2楼诊疗范围:包括腹部、颈部及外周血管、浅表器官、肌骨超声等超声检查外,还常规开展超声造影、介入超声等科室特色超声造影对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乳腺穿刺活检、肝、肾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的硬化治疗、超声引导下胆囊及胆管穿刺引流、超声引导下肾盂穿刺造瘘、超声引导下各种脓肿及积液的穿刺引流、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的激光及微波消融治疗等。教育培训作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教学上除承担各大、中院校的影像专业实习生的培训及带教工作外,还承担苏州市住院医师的轮转培训;另外还承担各级进修生的培养带教。技术优势超声诊断具有实时动态、无辐射、重复性好、费用低廉、检查方便等优点。尤其是介入超声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便、安全性高、费用低廉等特点,日益受到临床医生及广大患者的欢迎。"}]

急诊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创立于1987年,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已经形成集院前急救、急诊室、急诊病房、急诊ICU病房、急诊手术室一体化救治的综合科室。作为苏州地区老牌\"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窗口,承担着苏州地区重危病人的抢救工作,以及周边地区下级医院转诊的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工作。成人急诊量持续在12万人次\/年以上。开展了脑电监测、颅内压监护、亚低温治疗、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床边即时检验、床边超声、ECMO等技术。2011年获江苏省苏南地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2012年评为江苏省重点专科。独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是本科特色,开展创伤病患的急诊室-急诊手术室-急诊ICU-急诊病房的一体化救治,减少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院内急救时间,体现急救时效性。进行多发伤、颅脑创伤、脑出血和急腹症等救命性手术,年手术量≥400例。取得了更高的抢救成功率和良好的社会效应。急诊中心现新老院区设9个抢救单元,留观室床位40张;急诊ICU床位34张,急诊病房床位84张,急诊手术间2间。目前全科共154人,医生53人,护士101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40人。近3年发表SCI文章10篇,中华系列8篇,北大核心21篇。承担3项国家自然基金和1项江苏省自然基金。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各1项。作为苏州大学急诊医学博士、硕士授予点,担任临床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海外留学等多项教育培养工作。已经培养毕业硕士生2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4人。每年接受二级医院以上的专科进修生20名以上(包括护士)。承办江苏省继续教育项目:严重创伤的一体化救治。学科带头人徐峰教授,现任江苏省医学会创伤分会副主委,中国青年急诊医师协会委员,江苏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分会重症协作组委员,江苏省门急诊管理委员会委员,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耳鼻咽喉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共有医护人员35名,高级职称7名,副高职称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9名,技师2名,护士14名,共有法定床位30张。有良好的医疗服务态度,舒适的就诊及治疗环境,精湛的医疗技术,一流的医疗设备。医疗科研特点:1.本科室门诊全部使用多功能综合治疗台,设备先进。2.具有一流的原装进口电子喉镜、鼻内窥镜及显像系统开展各种喉科、鼻科手术,如喉部检查,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做到随到随做。3.本科室在喉癌及下咽癌手术喉功能重建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荣获2004年苏州市新技术奖,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苏州地区医院的龙头。4.具有最新的进口数字耳科专用显微镜,开展喉显微手术及耳显微手术,开展各项鼓室成型、听骨链重建、乳突根治术、部分内耳手术及电子耳蜗植入术。5.本科室有最新的低温等离子治疗仪、激光治疗仪,对各种慢性鼻炎、鼾症、耳鼻咽喉良性肿瘤、早期恶性肿瘤等具有微创治疗作用,疗效肯定。6.本科室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以上12名,是一支年轻有朝气的生力军,具有相当高的科研能力,在喉癌、老年性聋、过敏性鼻炎、中耳炎、鼻窦炎、鼾症的研究具有独到之处。7.本科室拥有多台国际领先的听觉及前庭检查设备,并成熟开展了多项相关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包括鼓室图、声反射阈值和声反射衰减)、咽鼓管功能测定、言语测听、声场听阈测试、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多频稳态听觉诱发反应、40Hz相关电位等;前庭功能主要有眼震视图、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视频头脉冲和集诊断治疗一体化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等。因此科室对耳聋、耳鸣的检测到治疗,聋儿早期培训、听力伤残鉴定等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8.我科还开展医疗美容如:隆鼻、双睑眼袋、招风耳等手术。9.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同时已获得近10项高水平的科研基金项目,其中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科研基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市级科研基金项目两项、市青年科教兴卫基金项目一项。

放射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的历史可追溯至1897年(清光绪23年秋),距今已有119年的历史,其前身为苏州博习医院X光室,是国内最早开展放射影像诊断的单位之一。科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最初的普通X线室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人才济济、医教研成绩突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医学影像诊断科室。现本医院有两个院区,分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十梓院区及平江院区。本科室两院区共有员工123人,其中医生47人,技术员61人,工程师2人,护士10人,登记员3人。其中医生组高级职称24人,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2名,讲师、主治医师14名,住院医师17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本科室拥有7台多层螺旋CT(包括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GE750宝石能谱CT、西门子双源CT、飞利浦128层CT)、5台核磁共振机器(包括了4台3.0T核磁共振及1台1.5T核磁共振)、3台数字胃肠机(2台先进的四门子AXIOMLuminosdRF设备及1台西门子ICONOSR200)、多台数字DR等设备。近5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其他市厅级科研项目8项,每年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总计SCI收录文章4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与专著10余部。自1965年即设有放射诊断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3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2012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如今已建立影像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至今已培养硕士80余名,博士研究生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8名。

风湿科 查看详情

苏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是国内较早开展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及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为江苏省及苏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科室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5人、硕士7人,拥有完善的专科门诊、病房及实验室,除能够进行常见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成人斯蒂尔病、风湿性多肌痛、白塞病、血管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的诊断及规范化治疗之外,还在疑难危重风湿免疫病(如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狼疮脑病、抗磷脂综合征、重症血管炎、结缔组织病继发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工作。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子课题2项,省、市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主编专著《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治》、《风湿病疑难问题解析》2部,参编4部。科室还承担苏州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此外,本科室还是国内首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风湿免疫专业组之一,每年承担多项风湿病新药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为风湿病患者提供国内外最新药物治疗。科室坚持\"医疗质量是学科发展之本\"的理念,临床、科研、教学协同发展,努力提高医疗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全科人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诊疗技术竭诚为广大风湿病患者服务!,

核医学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创建于1958年,为国内核医学界建科较早的单位之一。五十余年来,在核医学基础和临床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高的学术地位。是江苏省首批核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江苏省医学会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共建单位之一。我科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精良,检查项目齐全。目前全科28人,其中医师10人,正高4人,副高2人,中级2人;获得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6人。学科带头人桑士标主任现任江苏省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实验核医学学组委员、江苏省核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我科承担核医学领域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医疗方面,每年约诊病人万余人次。在教学方面承担着苏州大学医疗系、放射医学系、影像医学系及其他系本科生核医学的教学。拥有PET\/CT、SPECT\/CT、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时间分辨免疫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近年来,我科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多项。2016年我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并获得华夏医学科学进步奖一项。参加国家级会议10人次,省级会议30人次,交流论文10多篇。2016年我科已被SCI杂志接受论文5篇,省级以上杂志论著6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该学科现为苏州市临床医学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江苏省卫生厅医师进修基地,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和硕士授予点,江苏省卫生厅呼吸系疾病研究室。目前建成了符合现代呼吸病诊疗需求的规模性专科,设有3个病区,普通床位105张,重症监护床30张,拥有设备先进的呼吸内镜诊治中心、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治中心、运动心肺功能室、江苏省卫计委呼吸病学研究室(200m2)、苏州大学呼吸病研究所(500m2),专科聘请海外主任2名,也为江苏省肿瘤免疫转化中心副主任单位(500m2)。呼吸内镜诊治中心,配有各种类型电子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EBUS超声气管镜、电子内科胸腔镜,常规开展冷冻、氩气刀、支架置入、支气管球囊扩张等。年出院达3000人次。学科带头人为黄建安教授、凌春华教授和朱晔涵教授。黄建安教授现任苏州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肺癌学组委员、中国支气管病及介入肺脏病学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呼吸内镜管理项目专家、江苏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肺癌和内镜学组组长、江苏省肿瘤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和苏州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病学杂志》等4种杂志编委,《国际呼吸杂志》常务编委,《AnnalsofOncology》中文版编委,《LungCancer》杂志审稿人。凌春华教授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兼秘书、COPD学组副组长,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晔涵教授担任江苏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兼呼吸衰竭及机械通气学组副组长,苏州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该科在肺癌、感染性肺疾病、肺血管病、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呼吸衰竭、呼吸危重症以及肺部罕见病变等方面均有系统的诊治方案和诊治能力,开设了哮喘和COPD、肺部肿瘤、睡眠呼吸障碍、慢性咳嗽、介入和戒烟专科门诊。近年来,该科致力于肺部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展的经气管镜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技术国内处于领先,冷冻\/电灼治疗、气道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技术的开展极大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从2008年开始,以牵头单位组织专家在省内各地开展了肺部肿瘤(肺癌)的规范化诊治巡讲,推动了肺部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全科近年获国家自

介入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成立于2003年,是介入放射与微创治疗、血管外科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复合专科。2005年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目前,已发展成为\"神经、血管、肿瘤及非血管疾病\"各项介入治疗齐头并进的介入学科。现拥有4台血管造影机,其中有先进的双臂双向通用型血管造影C臂系统和机器人血管造影系统。另外还有先进的肿瘤消融仪(射频、微波等)、机器人靶向定位系统、AngioJet血栓消融仪、激光治疗仪等。设有介入手术室(包括复合手术室)、介入门诊、血管病门诊和2个介入病房区,共计病床76余张;医师23名(博士10名、硕士13名),实验人员2名,护士与技师42人,其中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1项、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1名、医学重点人才1名、青年医学人才2名、\"333\"工程重点人才1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8名。全国专业副主任委员1名及委员2名、专业杂志副主编1名、卫健委介入诊疗专业专家组成员1名。学科梯队合理,医疗及科研力量较强,学术气氛浓烈,至今已发表介入相关论文200多篇,SCI收录30余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及教材19部,先后获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38项,同时还承担4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22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近5年)。目前承担主办多项国家和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共培养了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及进修医生。截止2017年12月,已完成介入诊疗病例数5万多例。临床重点、特色技术为良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的栓塞、颈动脉狭窄或血栓的开通治疗等)、脊柱介入(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臭氧\/激光治疗等)、肝癌综合微创介入、门脉高压及门静脉血栓综合介入治疗、妇产科介入(子宫肌瘤、宫外孕等)、外周血管介入(大小动脉狭窄或动脉瘤的扩张和支架成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静脉曲张的激光\/硬化治疗等)。其中多项技术水平处于省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

精神医学科 查看详情

该科创建于1985年,是具有临床、教学、科研、预防等多项完备资质的精神心理卫生中心,在国内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较早成立,在江苏省是首家,并且是国内较早成为精神医学硕士点的单位之一。近20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全国的精神卫生领域已具有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每年均有数以万计的患者慕名而来,其中不乏港澳台同胞及外籍人士前来就诊,医疗水准及服务质量深受病家好评。日常工作项目有:1、精神医学门诊和联络会诊诊治各类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神经症等。治疗各类因躯体疾病而引发或伴发的精神障碍,如脑炎、脑外伤、甲亢、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等疾病而出现的情绪、记忆、行为等方面的障碍。治疗各类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如因考试、婚姻、工作、人际关系紧张而出现的情绪、行为、睡眠等障碍。2、危机状况的心理干预对身处危机状态的人和突发灾难事件后受刺激人群的心理干预,如自杀、自伤人员、车祸、火灾等灾害场所人员及亲属、好友发生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治。3、专业的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国家认定的心理咨询师,为来访者绝对保密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为需要的各类人群包括健康人群提供心理活动各方面的评估服务,如情绪、个性、生活质量、记忆能力、智力水平。以便被评估者发现自身的心理特征。开展如自由联想法、认知行为治疗、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法等心理治疗,为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4、精神医学的教育是精神卫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自1996年创立以来共毕业硕士研究生60名.在读研究生8名.除完成研究生、本科、大专等的《精神病学》、《法医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教育外。还负责对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5、精神医学领域的科研开展精神心理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分类、发病机理的研究,临床精神药理学的研究。功能核磁共振在精神障碍中的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与各类躯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各类躯体疾病和治疗方法对病人心理影响的研究。采用独立或与其他单位、学科合作的方式,完成了省、部、市、院各类课题,发表了相应的专著、论文,取得了省、部、市的奖励。在中国医学科学发展\"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精神病学学科第十六位,学术影响力位列第六位。就诊方式:门诊就诊就诊时间:十梓街院区,周一至周五;平江院区,周一至周六。

康复医学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康复医学专科之一。多年来,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文化氛围和\"厚德厚生、博习创新\"的文化精神,使我科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质控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目前是苏州大学康复与理疗医学硕士授予点,为江苏省重点专科;江苏省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实践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基地;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康复医学质控中心的副组长单位;江苏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苏州市残疾人康复协会会长单位。在国内三级甲等医院中属于项目全、技术实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在区域康复医疗发展中起引领作用。学科拥有90张住院床位,各类医技人员60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2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10人,康复专科护士2名,海外在读护理研究生1名。设有物理治疗室(PT)、作业治疗室(OT)、言语吞咽室(ST)、传统推拿牵引熏蒸室、支具矫形室(P&O)、康复功能评估室(含肌骨超声、尿流动力学、肌电图)、激光手术室、局部注射室等。在院内各临床科室开展早期康复、重症康复治疗以及运动损伤康复。学科开展特色多学科门诊,包括脑卒中多学科门诊、骨质疏松多学科门诊;特色专病门诊,包括吞咽障碍、骨关节功能障碍、排尿障碍、言语障碍等。学科承担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多所院校教学及临床实习任务。常规康复治疗项目齐全,同时拥有冲击波、E-LINK评估与训练系统、等速评估训练系统、心肺评估训练系统等重点专科先进设备。在国内较早开展肌肉骨骼超声评估与定位介入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的神经源性膀胱介入治疗,另开展多项特色技术:肌电图、肉毒素注射治疗肌张力障碍、吞咽言语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持续应力牵张技术、盆底磁刺激技术、激光手术、颞颌关节紊乱康复治疗等。已形成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心肺康复亚专业方向。近年来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横向及子课题研究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及中华级杂志收录1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及教材18部。荣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2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市级科技成果奖一项。承担全国及江苏省多项继续教育项目,作为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近5年培

老年医学科 查看详情

苏大附一院老年医学科为综合性内科科室。主要诊疗范围为60-7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多发内科疾病,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原发性骨质疏松,呼吸系统的感染性疾病、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老年性痴呆、脏器能不全(心、脑、肾)等。我科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老年病人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多种脏器疾病同时存在,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并发症,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尤其是当今医学过度专业化,非常不利于身患多种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门诊、病房之间,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甚至是\"病上添病\",我科为综合性科室,医生知识面广泛,诊疗注重整体观念,用药兼顾多个脏器系统,使老年患者能够享受到快速、全面、合理、高效的医疗服务。在综合性治疗的同时,还开设了老年睡眠障碍和老年记忆障碍等特色专病门诊。老年科病房位于高级诊疗中心3楼,共有33张床位,环境整洁、安静,配备有完善的医疗设施,病区拥有动态心电图机、动态血压仪、多频振动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多种先进仪器,同时配备了心电监护仪、除颤监护仪、无创呼吸机等抢救设备,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充分满足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的医疗需求。我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以老年内科疾病为主,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对多种疾病集于一身的患者及长期卧床、高龄老人的护理经验。老年医学科拥有一批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医生15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1人,硕士学位者7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7人,硕士生导师2人。全科共有护士13人,其中主管护师5人,护师4人,护士4人。科室目前医疗护理团队人员稳定,专业水平高。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老年医学科在继续不断做好老年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外,还在科研、教学、健康普及及医护人员继续教育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以来在各种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了多部教学书籍的编写。随着苏大附一院的不断发展,老年医学科也在不断前进,全科人员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共同致力于更好的为老年患者服务。"}]

临床营养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是江苏省较早建立的营养专科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前身为\"营养科\"),自2010年3月发文成立\"临床营养科\",在江苏省率先开展了临床营养科学科建设。科室目前为:\"世界健康促进联合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江苏省临床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江苏省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副主任单位\"。为首批2013-2014年度\"中国临床营养示范基地\"。曾为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科室人员结构合理,包括老中青、医护技管理等各类人员。有年富力强的特聘教授2名(都为博导,有美日研读经历),具有专职营养专业技术人员12名(高级、中级和初级),其中有处方权的专职营养医师8名(博士1名,硕士6名)。科室分为办公区、门诊、肠内营养配制室、肠外营养配制室、医疗膳食配制、代谢实验室六大功能区。1)营养门诊:已常规开展营养专科门诊10年余,目前有专家门诊(5个单元时间),普通门诊(5个单元时间)。另外,已与临床科室合作开展4个多中心综合门诊(MDT),包括\"病态肥胖与糖尿病\";\"胃癌多学科联合门诊\";\"肾衰多学科联合门诊\";\"胰腺疾病联合门诊\"。在社会上和医护人员中拥有很好的口碑。门诊配备有膳食调查仿真食物模型、韩国进口InbodyS10人体成分分析仪(坐、立、卧三用)、美国进口便携式间接能量测定仪(麦加菲)、握力器、三头肌皮褶厚度计、听诊器、血压计等各种仪器。2)营养会诊:已多年常规开展全院大会诊(医务处备案)、院外会诊(含三级医院会诊)、急普会诊量排名居全院第10位左右(共有五十余个开展会诊业务的临床医技科室)。接受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的营养会诊;提供各类营养不良\/营养失衡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3)肠内营养配置室:2005建成并启用标准化万级净化混流条件的肠内营养配制室,常规开展肠内营养配制工作。2015年新启用平江院区的肠内营养配制室,万级净化标准层流条件,面积达90余平方米,严格的二次更衣,半洁净区和洁净区严格区分,肠内营养配置室配备有电子天平,消毒柜,紫外线消毒灯,冷藏柜,蒸锅、微波炉、电磁炉,不锈钢操作台以及其他基本设备。配有恒温肠内营养输注泵5台。近年来,平均开

普外科 查看详情

苏大附一院普外科创建于1950年,学科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外科学家陈明斋教授,目前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江苏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是江苏省首批硕士、博士培养点。全科设有病床203张,现有各级医师61人,具有教授、主任医师1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讲师、主治医师17人,助教、医师18人。2015年我科年门诊量136000余人次,急诊量15000余人次,全年完成大中型(三级四级)手术4800余台。目前我科以精准外科和快速康复医学为主要理念,亚专业学科建设为主要方向,以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内镜与微创外科为重要平台,能成熟开展包括肝脏移植在内的普外科各种超大型手术、复杂手术和常规手术。肝胆胰脾亚专业方向目前能成熟开展各种肝胆胰超大型手术和复杂手术,包括肝叶、肝段、半肝切除、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联合半肝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标准根治术、围肝门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节段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等。胆道微创技术,能熟练运用腹腔镜、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对肝外胆道结石进行微创治疗。在肝胆胰肿瘤的根治、肝内胆管结石的规范治疗、肝外胆道结石的微创治疗、胆管损伤与狭窄的修复、胆总管囊肿的治疗、门脉高压合并胆道疾病的治疗和复杂多次胆道手术的再处理、各种类型的脾脏切除等方面形成特色。胃肠亚专业方向,腹腔镜减重手术(治疗病态性肥胖、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另外能够成熟开展包括腹腔镜手术在内的胃结直肠肿瘤规范化治疗;腹腔镜腹股沟疝和复杂腹壁疝修补术;双镜法技术,即腹腔镜联合内镜下消化道癌前病变切除术等。甲乳亚专业方向致力于乳腺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外科综合治疗、微创治疗。在乳腺疾病治疗方面,综合乳腺外科手术治疗、乳腺内科肿瘤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乳腺影像学检查为一体,全方位的诊治乳腺各种疾病。在甲状腺疾病治疗方面,致力于甲状腺肿瘤的微创治疗,甲状腺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及综合治疗等。此外,我科长期与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多家医疗中心有合作,先后有20余人出国留学、考察、进修和学术交流,学科总体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一直居于江苏省内领先水平。,,

生殖医学中心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江苏省直属的省级重点医院,是江苏省知名度较高的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资源丰富,是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点。生殖医学中心是省内较早开展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单位之一,1998年始创ART科研和临床工作,2001年诞生苏州市第一例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妊娠的\"第一代试管婴儿\";2005年诞生苏州市第一例通过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妊娠的\"第二代试管婴儿\"。2011年生殖医学中心独立成科,目前中心已具备开展国家批准的ART全部项目【人工授精:夫精人工授精(AIH),供精人工授精(AID);第一、第二及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IVF-ET\/ICSI,PGD\/PGS)】的资质。生殖医学中心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10人,初级1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人;博士3人,硕士16人;中心人员在美国、日本及国内多家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具备开展ART技术的先进设备。设有女科、男科、二胎优生、遗传咨询门诊,日间病房、B超室、人工授精及体外受精-胚胎培养实验室、男科实验室及检验室等。不孕患者来自全国各地,门诊量约10万余人\/年。生殖医学中心具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专注于各种原因所致生殖内分泌障碍、孕期不良环境对胚胎、胎儿发育及胚胎源性疾病机制与防治的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开设《生殖医学》教学课程,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20多项,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生殖医学中心已全面开展ART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工作,并致力于生殖医学基础与临床的转化应用研究,秉承创建生殖医学与遗传保健、临床与实验室紧密结合型的临床服务新模式,不断提高ART各项技术水平及临床妊娠率,有效帮助盼望孩子的夫妇早日为人父母,为不孕不育人群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技术和医疗咨询服务。医院将秉承\"以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福于全人类\"的宗旨,与时俱进,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引进人才、技术及设备,力争将生殖医学专科建设成为\"省市领先,国内先进\"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基地,更好地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为促进优生优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心脏大血管外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即开展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70年代末在国内领先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00年在省内较先开展成人原位心脏移植,2008年省内率先开展大血管复合技术,2014年在全国首先开展升主动脉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通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科的整体实力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同时,学科在2012年成立了处级科研机构——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学科现拥有医护科研技术人员9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导7人,教授2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6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人。学科带头人沈振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人才。学科的临床诊疗水平目前位于国内先进行列,各种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手术(Bentall手术、Wheat手术、David手术、主动脉弓置换、胸腹主动脉腔内修复等),重症冠心病手术(心功能低下、合并瓣膜病、室壁瘤、急性室间隔穿孔等),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复杂先心病矫治术(法洛氏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双出口等)的总体手术成功率在98%以上。同时,学科还具备ECMO(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球囊反搏、床旁血液净化等国际国内先进重症抢救技术。多年来,学科通过技术创新,结合基础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五大特色临床技术:心脏疾病的复合技术、微创心脏手术、房颤外科消融技术、重症心脏病综合治疗、心脏移植的转化实践。这些技术填补了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为国内首创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是心脏大血管外科的一大特色,学科在心血管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领域一直走在国内的前列。自1996年以来,学科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课题30项,科研总经费达6000万元。其中包括\"九五\"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项目牵头单位之一),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研

胸外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为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胸外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胸外科现有床位97张,配备了3D胸腔镜、超高清胸腔镜、电磁导航气管镜等先进设备;科室在职医护人员80余名,其中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7人,年手术量2500余例;作为苏州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点,胸外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科室下设胸外科研究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卫生部重点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等各类研究课题数十项,先后获得多项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励。胸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科室的传统优势医疗项目,常规开展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袖式肺叶切除术、肺动脉成型术、胸膜外肺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近年来,科室大力发展以单孔胸腔镜和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为代表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手术范围涵盖肺癌、肺良性肿瘤、食管癌、纵隔肿瘤、气胸、手汗症、漏斗胸等胸外科常见疾病。2016年10月江苏省首台电磁导航气管镜系统在我科顺利投入临床应用,同时我们还引进了术中超声、肋间神经冷冻、胸膜外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等多项新技术,真正实现了胸部肿瘤的微创诊断和微创治疗,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福音。"}]

肿瘤放疗科 查看详情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历史悠久,1934年起即开展肿瘤放射治疗。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现在两个院区分别有一个病区(100张床位),现有工作人员70余人,其中各级医师23名,其中正高4名,副高5名;100%的医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7人,在读博士生4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博士生导师1名。科室目前配置有瓦里安23EX系列加速器(配有多叶准直器系统、实时影像验证系统、图像引导放疗IGRT机载影像系统、放疗网络系统)、医科达Axesse系列加速器、西门子PrimusM系列医用直线加速器(高能X线、电子束)、核通高剂量率192Ir后装治疗机、肿瘤射频热疗机、核通常规X线模拟机和飞利浦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挡铅块制作设备及CMS、Eclipse、Pinnacle、Monaco和Oncentra五套计划系统软件等,另外还有治疗所需的美国CRIS体膜、Mapcheck1175、dailyQA1092等固定和验证设备等,总价值高达600万美元以上。各个设备均运行良好,按照规定进行检测和验收。我科为各类肿瘤病人提供全方位先进的非侵入性精确放疗服务,是苏南地区首家开展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调强适形放疗、全中枢神经系统无缝衔接照射技术、全身放疗、X线或CT\/MRI图像引导下腔内近距离治疗、管内照射治疗、组织间照射治疗、敷贴照射治疗、普通X线模拟定位技术和CT模拟定位技术、电子线照射、大面积不规则野照射等顶尖现代精确放疗技术的单位,也是苏南地区最领先及全国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每年诊断治疗各类肿瘤病人1000名以上。放射物理学剂量监测和验证等技术均达到国际放疗技术质控要求的QA、QC技术标准。临床与实验室各项研究多与国内外研究组保持合作,临床论文中报道的放疗效果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997年起,参与亚洲核合作论坛放射肿瘤多中心临床试验,2002年至今,周菊英主任、徐晓婷副主任担任中国地区临床实验中心主要负责人,相应工作得到肯定,并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和有国际影响的会议指南。放疗科2001年引进了第三类技术--肿瘤射频热疗机,在学科带头人周菊英主任领导下开展的\"放射联合加热治疗恶性肿瘤\"的课题还获得了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我科依托综合性大医院的优势,走肿瘤综合治疗之路。2011年1月科室设置头颈部肿瘤和胸腹部肿瘤两个亚专科,实行亚临床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