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儿童发热怎么退热偏方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一冰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退热药哪种好?

小儿退热药的选择需根据发热原因和患儿体质决定,常用药物有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羚羊角口服液、清开灵颗粒等。发热是儿童常见症状,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与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中暑或免疫性疾病有关。

1、布洛芬混悬液

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对高热效果较好。该药可能引起胃肠不适,有消化道溃疡史的患儿慎用。服药期间需监测尿量,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退热作用可持续6-8小时,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

2、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退热。该药胃肠刺激小,但过量可能造成肝损伤。蚕豆病患儿禁用,用药期间避免同时服用含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两次给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5次。

3、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为中成药,含柴胡、桂枝等成分,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低热。该药需用温水冲服,服药后宜多饮热水发汗。糖尿病患儿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中药退热作用较温和,持续高热需配合物理降温。

4、羚羊角口服液

羚羊角口服液含羚羊角粉等成分,适用于风热感冒伴惊厥倾向的患儿。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对伴有咽痛、舌红的发热效果较好。脾胃虚寒患儿慎用,服药后可能出现轻度腹泻。中药制剂起效较慢,严重感染需联合抗生素治疗。

5、清开灵颗粒

清开灵颗粒含板蓝根、栀子等成分,适用于病毒性感冒初期发热。该药具有抗病毒作用,对伴咽喉肿痛效果明显。过敏体质患儿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中药制剂退热速度较西药慢,体温超过38.5℃建议配合物理降温。

儿童发热期间家长需保持环境通风,适当减少衣物促进散热。体温38.5℃以下可优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高热持续不退或伴有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退热药使用须严格遵医嘱,避免多种药物混用,服药后需补充水分预防脱水。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反复升高超过40℃需立即就诊。日常应注意增强儿童体质,接种疫苗预防感染性疾病。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小孩发热怎么退热最快?

小孩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充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退热贴可贴于额头或颈部,每4小时更换一次。松解衣物帮助散热,保持室内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升高需结合其他措施。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的低热状态。

2、药物退热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间隔4-6小时可重复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退热效果可持续6-8小时。阿司匹林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使用退热药物须遵医嘱,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服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若未下降需考虑更换退热方案。

3、补充水分

发热时水分蒸发加快,可给予温开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母乳喂养婴儿增加哺乳频率,配方奶喂养者适当补充温水。观察排尿量及颜色,每2-3小时应有一次小便。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冰镇饮品,防止胃肠刺激。出现口唇干裂、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需加强补液。

4、调节环境

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为宜。使用空调时避免冷风直吹,定时开窗通风换气。选择纯棉透气衣物,根据体温变化增减被褥。夜间睡眠时可调暗灯光,减少环境噪音干扰。高热惊厥患儿需清除周围尖锐物品,保持侧卧位防止窒息。

5、及时就医

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应立即就诊。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或反复高热需完善血常规检查。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皮疹等伴随症状提示病情加重。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者发热需特殊评估。疫苗接种后发热超过48小时应排查其他感染因素。

发热期间给予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胃肠负担。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体能消耗。恢复期逐渐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如蒸蛋羹、蔬菜泥等。定期测量体温并记录变化趋势,观察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退热后仍有咳嗽、腹泻等症状需继续随访,防止病情反复。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三阳的一些退热小常识?

三阳通常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第三次阳性,退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充水分、调节室温、监测体温等方式处理。发热可能与病毒复制、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合并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寒战。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但需避开眼周及黏膜部位。物理降温期间每30分钟复测体温,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可暂停。

2、药物降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洛索洛芬钠等解热镇痛药。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但需注意避免多种退热药混用。用药后需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3、补充水分

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的水分增加。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水,可适量加入电解质粉或饮用淡盐水。避免含糖饮料及酒精类饮品,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存在心肾功能障碍者需控制饮水量。

4、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为宜。定时开窗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高热寒战期可适当加盖薄毯,退热期切忌过度保暖。使用空调时需定期清洁滤网,避免空气污染加重呼吸道症状。

5、监测体温

选择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或耳温,每2-4小时记录一次。测量前需擦干腋窝汗液,耳温计需对准鼓膜方向。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波动超过1摄氏度需就医。老年人及婴幼儿需特别注意精神状态变化,警惕热性惊厥或脱水症状。

退热期间建议选择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饮食。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出现头痛加剧、意识模糊、皮疹扩散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恢复后仍需继续监测血氧及心率,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发烧手脚热是在退热吗?

发烧时手脚发热可能是退热的表现,也可能是体温持续升高的信号。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会使外周血管扩张促进散热,此时可能出现手脚发热;但若四肢持续发烫伴随寒战,则提示体温可能仍在上升期。

发热初期人体通过收缩外周血管减少散热,此时手脚可能冰凉。当体温达到设定点后,下丘脑会发出散热指令,外周血管扩张导致手脚温度回升,这种血管反应常与退热过程同步。儿童更易出现明显四肢温度变化,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观察是否伴随出汗、精神状态改善等表现更有助于判断退热进程。

部分感染性疾病如脓毒症、川崎病等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伴四肢灼热,此时血管扩张属于病理反应而非退热表现。若手脚发热超过24小时无缓解,或伴随皮疹、意识改变等症状,需警惕严重感染或免疫性疾病。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弱,四肢温度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未必完全相关。

监测体温变化应结合全身状态综合判断,每4小时测量一次腋温或耳温更为准确。发热期间保持适度保暖,避免酒精擦浴等剧烈物理降温。适当补充水分,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若高热超过3天或出现抽搐、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儿童退热栓多久能退烧?

儿童退热栓通常在用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开始起效,退烧效果可持续4-6小时。退烧时间受年龄体重、发热原因、药物吸收效率、用药规范性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儿童退热栓的主要成分通常是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药物在直肠溶解后,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血液循环,避开肝脏首过效应,起效速度略快于口服剂型。对于普通感冒或疫苗接种引起的低中度发热,多数患儿在用药1小时内体温可下降1℃左右,精神状态和食欲随之改善。家长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包裹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若患儿存在严重脱水、血液循环障碍或直肠炎症,可能延缓药物吸收速度。细菌感染引起的持续高热可能需要配合抗生素治疗才能有效控制体温。当用药2小时后体温未降或反复升至39℃以上,或伴随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或并发症,须立即就医。早产儿或肝肾功能异常儿童使用退热栓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使用退热栓期间应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发热期间保证适量饮水,选择易消化的流质食物。避免与其他含相同退热成分的药物联用,防止过量中毒。退热栓仅作为对症处理手段,反复发热超过3天或体温波动异常时,需及时儿科就诊查明病因。退热后仍要观察患儿活动力、尿量和皮肤黏膜状态,预防脱水或热性惊厥复发。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斑秃 脑肿瘤 肠功能紊乱 恶性葡萄胎 精神分裂症 缺铁性贫血 肠系膜裂孔疝 后发性白内障 充血性心力衰竭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