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心脏猝死会挣扎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心脏猝死的急救方法有哪些?

心脏猝死的急救方法主要有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保持呼吸道通畅、拨打急救电话、避免移动患者。

1、心肺复苏:

立即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同时配合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持续进行直至专业救援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2、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如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应立即使用。按照设备语音提示操作,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裸露胸部指定位置。设备会自动分析心律并在需要时提示放电除颤。除颤后应继续心肺复苏。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平放于硬质平面,头部后仰抬起下颌,清除口腔内异物。如患者有呕吐,应将其头部转向一侧防止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助于提高人工呼吸效果。

4、拨打急救电话:

在开始急救的同时,应让旁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准确告知事发地点、患者状况和已采取的急救措施。保持电话畅通以便急救人员指导后续操作。

5、避免移动患者:

除非环境不安全,否则不要随意移动患者。突然的心脏骤停可能伴有其他损伤,不当移动可能加重病情。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场进行进一步处理。

心脏猝死急救的关键在于快速识别和立即行动。日常生活中应学习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了解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位置。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检查,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多摄入新鲜蔬果和全谷物。戒烟限酒,维持健康体重。有心脏病家族史者更应提高警惕,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及时就医。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什么季节容易发生心脏猝死?

冬季和夏季是心脏猝死的高发季节,气温极端变化、空气污染加重、节日情绪波动、运动方式不当以及基础疾病控制不稳是主要诱因。

1、气温极端变化:

冬季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夏季高温引发大量出汗使血液黏稠度上升。这两种极端温度均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血栓形成,尤其对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风险更高。建议根据气温及时调整衣物,避免骤冷骤热。

2、空气污染加重:

冬季雾霾中PM2.5等污染物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促进动脉斑块不稳定;夏季臭氧浓度升高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空气质量指数超过150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上升,患者应减少户外活动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3、节日情绪波动:

冬季年末聚会和夏季暑期活动容易导致情绪激动、作息紊乱。过度兴奋或悲伤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这种"心碎综合征"可能诱发心室颤动。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熬夜是有效预防措施。

4、运动方式不当:

冬季晨练时冷空气直接吸入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夏季高温下剧烈运动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建议选择温度适宜的时段运动,热身时间延长至15分钟以上,运动强度控制在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

5、基础疾病控制不稳:

季节交替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增大,糖尿病患者血糖更易失控。这些代谢异常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至关重要。合并多种慢性病患者需每季度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高危人群在季节交替时应加强健康监测,每日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异常波动。饮食上增加深海鱼类和坚果摄入以补充ω-3脂肪酸,避免高盐高脂饮食;运动选择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有氧活动,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保证7-8小时睡眠并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出现胸闷、不明原因乏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婴儿吃奶时哭闹挣扎正常吗?

婴儿吃奶时哭闹挣扎多数属于正常现象,可能与饥饿感过强、哺乳姿势不当、肠胀气、环境干扰、乳汁流速异常等因素有关。

1、饥饿感过强:

婴儿长时间未进食可能导致过度饥饿,吃奶时因急切吞咽引发呛咳或烦躁。建议按需喂养,新生儿每2-3小时哺乳一次,避免饥饿状态持续过久。哺乳前可先安抚婴儿情绪,用手指轻触嘴角诱发觅食反射后再喂食。

2、哺乳姿势不当:

错误的抱姿可能造成婴儿含接困难或压迫腹部。正确姿势应保持婴儿头颈躯干呈直线,面部正对乳房,下颌贴紧乳晕。使用哺乳枕辅助支撑,避免母亲弯腰或婴儿颈部过度扭转影响吞咽。

3、肠胀气发作:

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吃奶时吞入空气易引发肠绞痛。表现为吃奶中断、双腿蜷曲哭闹。哺乳后竖抱拍嗝15分钟,日常可做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道蠕动,飞机抱姿势能缓解不适。

4、环境干扰:

强光、噪音或陌生人靠近可能分散婴儿注意力。选择安静私密的哺乳环境,调暗灯光,避免哺乳时频繁更换照料者。母亲情绪焦虑也会通过心跳、体味传递给婴儿,需保持放松状态。

5、乳汁流速异常:

乳汁分泌过急可能导致婴儿呛咳拒食,过慢则引发吸吮疲劳。前者可用剪刀手按压乳晕控制流速,后者可通过热敷刺激泌乳反射。奶瓶喂养需检查奶嘴孔大小是否合适。

哺乳期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每日保证2000毫升水分摄入,哺乳前饮用温开水有助于泌乳。观察婴儿体重增长曲线,若持续拒奶伴随精神萎靡、尿量减少,需排查鹅口疮、胃食管反流等病理因素。建立规律的哺乳节奏,哺乳间隙可进行肌肤接触和抚触,增强婴儿安全感。选择透气纯棉哺乳衣,避免化纤面料摩擦婴儿面部。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心脏猝死病人在几分钟内抢救?

心脏猝死病人需在4分钟内开始抢救,黄金抢救时间直接影响存活率。抢救效果主要与心肺复苏及时性、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基础生命支持质量、急救人员专业水平、后续高级生命支持介入速度等因素有关。

1、心肺复苏及时性:

心脏骤停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可维持重要器官血流。每延迟1分钟实施心肺复苏,患者存活率下降7%-10%。正确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持续按压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

2、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

心室颤动是心脏猝死常见原因,早期电除颤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公共场所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简便,非专业人员按语音提示即可使用。设备会自动分析心律,仅在需要时释放电击,使用后应立即继续心肺复苏。

3、基础生命支持质量:

高质量心肺复苏包括足够的按压深度与频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减少按压中断。单人施救时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双人施救时可分工协作。避免过度通气,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

4、急救人员专业水平:

专业急救团队到达后需立即接手抢救,实施气管插管、静脉给药等高级生命支持。急救人员需定期接受复训,熟练掌握急救药物使用时机与剂量,能快速识别可逆性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5、后续高级生命支持:

自主循环恢复后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目标体温管理、冠脉介入治疗等。低温治疗可减轻脑损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解决急性心肌梗死等根本病因。多学科协作对改善神经系统预后至关重要。

日常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公共场所建议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需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立即就医,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地中海饮食模式有助于心脏健康,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猝死风险。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宝宝吃完奶后憋劲挣扎怎么回事?

宝宝吃完奶后憋劲挣扎可能由生理性肠胀气、胃食管反流、乳糖不耐受、喂养姿势不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肠胀气:

婴儿肠道发育不完善,吃奶时吞入空气容易引发肠胀气。表现为腹部膨隆、哭闹蹬腿,通常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可采取拍嗝、腹部按摩等方法帮助气体排出。

2、胃食管反流:

婴儿贲门括约肌松弛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常见吐奶、弓背挣扎等症状,可能与喂养过量或平躺姿势有关。建议少量多次喂养,喂奶后保持竖抱姿势20分钟。

3、乳糖不耐受:

肠道乳糖酶不足会导致未消化乳糖发酵产气。多伴随腹泻、泡沫便,母乳喂养儿更易发生。需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或更换特殊配方奶粉。

4、喂养姿势不当:

含接不良会使婴儿吸入过多空气。正确姿势应让宝宝完全含住乳晕,哺乳时保持头高脚低位。奶瓶喂养需选择合适流速奶嘴,避免奶液流速过快。

5、过敏反应:

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引发肠道不适。常见症状包括湿疹、血便、持续性哭闹。母乳妈妈需排查饮食中的过敏原,配方奶喂养可考虑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日常护理应注意观察宝宝精神状态与生长发育曲线,记录不适发生时间与喂养关联性。哺乳后竖抱拍嗝至少10分钟,可尝试飞机抱缓解肠绞痛。母乳妈妈需避免摄入易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等,保持饮食清淡。若频繁出现呕吐、体重不增、血便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适当进行排气操、腹部热敷等物理方法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焦虑症 软腭裂 蜂窝织炎 过敏性皮炎 急性尿道炎 裂头绦虫病 慢性结膜炎 韦尼克脑病 克兰费尔特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