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急诊科 > 急诊科

触电急救心肺复苏的方法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心肺复苏术的并发症?

心肺复苏术可能引发肋骨骨折、气胸、心脏损伤、胃内容物反流、脑缺氧等并发症。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当或患者个体差异导致并发症。

1、肋骨骨折

胸外按压时施加的压力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或骨质疏松者更容易发生。肋骨骨折可能引起剧烈疼痛,影响患者呼吸功能。骨折端可能损伤邻近的肺组织或血管,导致血气胸等更严重的并发症。按压时应注意力度和位置,避免过度用力或按压点偏移。

2、气胸

胸外按压可能导致肺组织撕裂,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气胸会使患侧肺萎陷,加重呼吸困难。张力性气胸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穿刺减压。实施心肺复苏时应保持正确的按压深度和频率,减少气胸发生概率。

3、心脏损伤

胸外按压可能导致心脏挫伤、心包填塞等心脏损伤。心脏损伤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加重循环障碍。心包填塞需要紧急心包穿刺引流。按压时应注意手法,避免暴力冲击胸骨下端。

4、胃内容物反流

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反流物可能被误吸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实施人工呼吸时应确保气道通畅,必要时使用气囊面罩辅助通气。

5、脑缺氧

心肺复苏不及时或效果不佳可能导致脑部持续缺氧。脑缺氧超过4-6分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有助于减少脑缺氧时间。

实施心肺复苏时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抢救成功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心肺复苏后患者需要全面的医疗评估和后续治疗,以促进功能恢复。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治疗脑梗的急救药?

治疗脑梗的急救药物主要有阿替普酶、尿激酶、依达拉奉、丁苯酞、阿司匹林等。脑梗即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急救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溶解血栓、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功能为主要目标。

一、阿替普酶

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该药能特异性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恢复脑血流。使用时需严格把握时间窗,通常发病后4.5小时内效果最佳。可能出现出血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二、尿激酶

尿激酶为直接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血栓,常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其溶栓效果与用药时机密切相关,需在发病6小时内使用。用药期间需警惕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禁用于有出血倾向或近期手术患者。

三、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该药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适用于发病后72小时内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等,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四、丁苯酞

丁苯酞为脑微循环改善剂,可通过重构缺血区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功能等多途径发挥脑保护作用。适用于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通常不影响继续治疗。

五、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急性脑梗死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可降低早期复发风险。需注意胃肠道刺激、出血等不良反应,消化性溃疡患者慎用。

脑梗死急救需争分夺秒,患者出现突发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除药物治疗外,恢复期需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功能。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急性期后仍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复发,并定期复查评估病情。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突发癫痫病该如何急救?

突发癫痫发作时需立即采取防止外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避免强行约束或塞入异物。癫痫发作主要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常见于脑外伤、脑血管病、脑肿瘤等患者。

1、防止外伤

迅速移开周围尖锐物品,用软垫保护患者头部。发作时肢体抽搐可能导致碰撞伤,但不可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拉伤。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对后续诊疗有重要价值。

2、保持侧卧位

将患者调整为侧卧姿势,解开衣领腰带。该体位可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利于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需持续观察至完全清醒。

3、清理口腔

仅当口腔有明显异物时可用手指勾出,切勿强行撬牙塞入压舌板。癫痫发作时咬肌力量极大,强行开口可能导致施救者手指受伤或患者牙齿断裂。

4、观察记录

记录抽搐起始时间、持续时长及具体表现形式。局灶性发作或发作超过5分钟需紧急送医。视频记录发作过程能为医生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5、后续处理

发作停止后协助清理呕吐物,给予心理安抚。首次发作、孕妇发作或发作后持续意识障碍者须立即就医。长期癫痫患者应规律服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

癫痫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酒等诱发因素。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6和镁元素,适度进行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定期陪同复查脑电图,外出时随身携带注明病情和用药的急救卡。发作频繁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不可自行停药。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脑出血家庭急救四忌?

脑出血家庭急救需避免错误操作,主要有禁止随意搬动患者、禁止喂食喂水、禁止盲目用药、禁止剧烈摇晃患者。

1、禁止随意搬动患者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应保持原地平卧,避免头部剧烈晃动或身体大幅度移动。不当搬运可能导致出血加重或引发二次损伤,尤其是颈椎和头部需保持固定。正确做法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使用担架平移转运。若必须移动,需多人协同保持患者头颈躯干呈直线。

2、禁止喂食喂水

脑出血患者常伴随意识障碍或吞咽功能受损,喂食喂水易引发误吸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即使患者清醒口渴,也不可给予任何食物或液体,包括药物口服。急救期间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必要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3、禁止盲目用药

未经专业评估使用降压药、止血药等可能干扰后续治疗。脑出血后血压升高可能是机体自我保护机制,强行降压可能加重脑缺血。家属切勿自行给予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这类药物会加剧出血。急救时应记录患者症状变化时间点,供医疗人员参考。

4、禁止剧烈摇晃患者

试图通过拍打、呼喊唤醒昏迷患者会加速颅内出血扩散。脑出血后脑组织处于水肿状态,外力刺激可能诱发脑疝等致命并发症。正确做法是保持环境安静,解开患者领口腰带,观察呼吸脉搏。若出现呼吸停止,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而非摇晃刺激。

脑出血急救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转运途中避免颠簸。恢复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定期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语言障碍者可进行专业言语治疗。家属需学习识别再出血征兆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恶化等,发现异常及时送医。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既往出血部位和治疗方案,便于后续随访管理。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心肺复苏考核评分标准?

心肺复苏考核评分标准主要围绕操作流程、技术要点和时效性制定,包括评估环境安全、判断意识呼吸、胸外按压质量、人工通气有效性、AED使用规范等核心项目。评分重点在于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胸廓充分回弹、减少中断时间等关键技术指标。

1. 评估响应

操作前需快速确认现场环境安全,用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并在耳侧呼喊,判断意识是否丧失。同时观察胸廓起伏5-10秒,确认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此环节要求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延误超过10秒将扣分。

2. 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掌根重叠,十指交叉抬起,肘关节伸直垂直下压。深度需达5-6厘米,频率保持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中断时间超过10秒或出现按压过浅、频率偏差均会扣分。

3.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吹气1秒,可见胸廓隆起为有效。按压与通气比为30:2,避免过度通气或吹气时间不足。使用屏障面膜时需确保密封性,防护措施不到位将影响评分。

4. AED应用

取得AED后立即开机,按语音提示贴放电极片,分析心律时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建议电击时高声提醒周围人员离开,放电后立即恢复按压。电极片位置错误、分析心律时未停止按压等操作失误均属扣分项。

5. 团队协作

双人CPR时需每2分钟轮换按压角色,轮换间隔不超过5秒。按压者与通气者需明确分工,药物准备与记录人员应配合无干扰。团队沟通不畅、角色混乱或轮换超时都会影响最终评分。

考核时还需关注整体操作连贯性,从发现患者到完成首个循环应在90秒内完成。训练中建议使用反馈装置实时监测按压参数,定期进行模拟场景演练。通过标准化评分体系可客观反映施救者的应急反应能力与操作熟练度,持续改进是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日常需加强肌肉记忆训练,保持证书有效性需每年复训。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热门标签

肠出血 膀胱肿瘤 创伤性血胸 代谢性酸中毒 肝炎后综合征 呼吸性碱中毒 腱鞘巨细胞瘤 美尼尔氏综合症 非器质性阴道痉挛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