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内科

做完针灸后酸疼是什么原因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针灸可以疏通淤血吗?

针灸一般可以疏通淤血,但需根据淤血成因及个体情况综合判断。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对功能性淤血效果较好,对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淤血需结合其他治疗。

功能性淤血多由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常见于久坐不动、受寒或轻度外伤后。针灸通过刺激合谷、血海等穴位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清除。临床观察显示,针对运动后肌肉淤血或轻度静脉回流不畅,针灸配合拔罐能有效缓解肿胀疼痛。此类情况通常治疗3-5次可见改善,治疗期间建议适当活动患处。

器质性淤血常见于静脉曲张、血管栓塞或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针灸虽能辅助改善症状,但无法消除血管结构性病变。如深静脉血栓患者需优先采用抗凝药物,严重动脉硬化者可能需血管介入治疗。此时针灸仅作为康复期辅助手段,需在医生评估后实施,避免不当刺激导致血栓脱落等风险。

针灸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4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或洗冷水澡。日常可配合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药材泡脚,但皮肤破损或糖尿病患者慎用。若淤血区域持续肿大、发黑或伴随发热,应及时就医排除严重血管病变。针灸调理期间应记录淤血变化情况,供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参考。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面瘫用针灸治疗好吗?

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通常有一定效果,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面瘫的恢复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个体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针灸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理疗等综合方案。

面瘫急性期发病1周内针灸以远端取穴为主,刺激强度较轻,避免直接刺激面部患侧,常用穴位包括合谷、足三里等。此阶段针灸可帮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恢复期发病1-3个月可增加面部穴位刺激,如阳白、四白、地仓等,配合电针增强神经兴奋性。后遗症期超过3个月针灸主要针对肌肉功能重建,采用透刺法连接瘫痪肌群。

部分特殊情况下针灸效果有限,如亨特综合征引起的面瘫伴随耳部疱疹,需优先抗病毒治疗;外伤性面神经断裂、肿瘤压迫等器质性病变需手术干预。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神经修复能力较差,针灸疗程需延长。面肌痉挛等并发症出现时,应调整针刺手法避免过度刺激。

面瘫患者除针灸外应保持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每日进行抬眉、闭眼、鼓腮等面部肌肉训练。饮食宜清淡,补充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若治疗3个月后仍无改善,需复查肌电图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对神经修复有积极作用。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运动损伤针灸几次?

运动损伤针灸治疗次数一般为5到10次,具体次数受到损伤类型、严重程度、个体恢复能力、针灸方案及配合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

运动损伤后针灸治疗次数需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决定。轻度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针灸3到5次可明显缓解疼痛肿胀。中度韧带损伤伴随活动受限,需6到8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组织修复。重度肌腱撕裂或慢性劳损,可能需要10次以上配合电针刺激。急性期损伤建议隔日治疗,慢性损伤可每周2到3次,治疗间隔随症状改善逐步延长。

特殊情况下需调整针灸疗程。骨质疏松患者需减少针刺强度与频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者需延长治疗间隔。运动员赛前急性损伤可采用密集型针刺方案,每日1次连续3天。陈旧性损伤伴随粘连时,需配合推拿与艾灸增加疗效。治疗期间应避免患处过度负重,冰敷与加压包扎可辅助消肿。

针灸治疗运动损伤期间,建议配合适度康复训练增强疗效。急性期48小时内优先制动休息,恢复期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影响气血运行。每次针灸后保持针孔干燥24小时,出现皮下淤血可局部热敷。若治疗5次后症状无改善,需重新评估损伤程度或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骨折等严重损伤。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为什么针灸可以治病?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病的作用机制主要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

1、疏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疏通阻滞的经络。当经络不通时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针灸能够解除经络痉挛,促进气血流通。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经络闭阻类疾病。

2、调和气血

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够平衡气血阴阳。对于气血不足者可激发经气,气血瘀滞者能活血化瘀。这种调节作用使针灸既能治疗高血压也能改善低血压,既能缓解腹泻也能改善便秘。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恢复机体动态平衡。

3、扶正祛邪

针灸通过补泻手法可增强正气、驱除病邪。补法能提升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虚弱状态;泻法则能消除炎症反应,缓解实证症状。这种特性使针灸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和急性扭伤等疾病时都能发挥独特优势。

4、调节免疫

针灸刺激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免疫细胞活性。能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种作用使针灸对过敏性鼻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5、改善微循环

针灸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组织代谢。通过改善微循环可加速炎症物质清除,促进组织修复。这一机制在治疗面瘫、中风后遗症等周围神经损伤性疾病时尤为重要,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穴位和手法。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避风,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保持规律作息,配合适度锻炼能增强针灸疗效。孕妇、出血体质及皮肤感染者等特殊人群应谨慎选择针灸治疗。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感冒针灸哪里最管用?

感冒针灸治疗通常选取风池穴、合谷穴、大椎穴、列缺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调节免疫功能,缓解鼻塞、头痛等症状,但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

1、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发际两侧凹陷处,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的要穴。针灸该穴位可疏风解表,改善项强、鼻塞症状。操作时需注意进针角度,避免深刺伤及椎动脉。配合艾灸能增强祛风散寒效果,适合风寒型感冒。

2、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具有解表退热、通络止痛作用。针灸此穴能缓解感冒伴随的咽喉肿痛、全身酸痛,尤其对风热型感冒效果显著。孕妇慎用该穴位,避免引发子宫收缩。临床常与曲池穴配伍使用。

3、大椎穴

大椎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要穴。针灸此处可升发阳气驱散表邪,对反复感冒、免疫力低下者有益。操作时采用斜刺法,配合拔罐能增强发汗解表功效。体质虚弱者刺激强度不宜过大。

4、列缺穴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1.5寸,主治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针灸该穴能宣肺止咳,缓解感冒后期的迁延性咳嗽。与太渊穴配伍可增强润肺效果,适合燥邪伤肺的秋冬季感冒。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是强壮保健要穴。针灸此处可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冒反复发作。对体虚易感者可采用温针灸法。饭后不宜立即刺激该穴,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感冒期间除针灸治疗外,建议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用温水超过1500毫升,食用易消化的粥类、蒸煮蔬菜等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室内保持空气流通但忌直接吹风。若出现高热不退、脓涕黄痰等细菌感染征象,应及时配合西医抗感染治疗。针灸后8小时内不宜洗澡,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油腻,体质过敏者需提前告知医师。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盗汗 难产 鼻咽癌 扁平苔癣 膀胱外翻 肠源性囊肿 尾蚴性皮炎 男性尖锐湿疣 大疱性类天疱疮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