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鼻息肉治疗法...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陈雨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王飞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鼻息肉经常复发怎么办?

鼻息肉经常复发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鼻腔冲洗、环境控制和免疫调节等方式干预。鼻息肉复发通常与慢性炎症、过敏反应、解剖结构异常、免疫功能紊乱和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可减轻黏膜水肿,常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有助于控制过敏反应。合并感染时需短期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药物治疗需持续3-6个月,用药期间定期复查鼻内镜。

2、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鼻窦炎者。术中需彻底开放窦口并清除病变黏膜,术后配合鼻腔冲洗和激素喷雾。对于广泛复发者可能需要修正性手术,但需注意多次手术可能增加鼻腔粘连风险。

3、鼻腔冲洗

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能清除分泌物和过敏原,建议每日1-2次,使用40℃温盐水效果更佳。冲洗后可配合使用鼻用凝胶保持黏膜湿润。合并急性感染时应暂停冲洗,避免炎症扩散。

4、环境控制

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职业暴露于化学粉尘者需加强防护,吸烟者必须戒烟。空调滤网应每月清洁,卧室使用防螨床品可减少夜间刺激。

5、免疫调节

过敏体质患者可进行变应原检测,针对性开展脱敏治疗。血清IgE升高者可考虑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维生素D缺乏者需补充至正常水平,合并哮喘者应同步控制下呼吸道炎症。

鼻息肉患者应保持低组胺饮食,限制奶制品和辛辣食物摄入。每天进行鼻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冬季外出佩戴口罩预防冷空气刺激。建立症状日记记录复发诱因,每3个月复查鼻窦CT评估病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者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长期使用鼻用激素者注意监测眼压和骨密度。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鼻息肉手术麻醉方式?

鼻息肉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具体方式需根据息肉大小、位置及患者耐受度决定。麻醉方式主要有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静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镇静镇痛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

1、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

适用于较小且位置表浅的鼻息肉切除。医生会使用利多卡因等麻醉药物对鼻腔黏膜进行表面麻醉,再通过注射方式对手术区域实施局部浸润麻醉。该方式麻醉范围局限,患者术中保持清醒但无痛感,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需注意对麻醉药物过敏者禁用。

2、静脉全身麻醉

通过静脉注射丙泊酚等药物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适用于中等难度手术或紧张焦虑患者。该方式起效快且可控性强,但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术后可能出现短暂头晕恶心,通常2小时内可缓解。

3、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适用于范围广、操作复杂的鼻窦联合手术。通过气管插管保障气道通畅,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维持麻醉深度。该方式能提供稳定手术条件,但术后可能出现咽喉不适、声音嘶哑等插管相关反应,通常1-3天自行消退。

4、镇静镇痛麻醉

在局部麻醉基础上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等镇静药物,使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适用于无法耐受全身麻醉的老年或体弱患者,能减轻术中不适感且保留自主呼吸。需注意可能发生低血压或心率减慢等药物反应。

5、神经阻滞麻醉

通过阻滞蝶腭神经等支配鼻腔的感觉神经实现麻醉,适用于特定部位的息肉切除。该方式精准性强且用药量少,但操作技术要求高,可能误伤血管导致血肿。术后可能出现短暂面部麻木感。

鼻息肉术后应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或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促进伤口愈合。术后1周内避免游泳及乘坐飞机,定期复查清理鼻腔分泌物。若出现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麻醉选择需由耳鼻喉科医生与麻醉医师共同评估,综合考虑手术复杂度、患者基础疾病及个人意愿后确定最佳方案。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儿童鼻息肉会自愈吗?

儿童鼻息肉一般不会自愈,需要医疗干预。鼻息肉可能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囊性纤维化、阿司匹林不耐受、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因素有关。

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鼻息肉的常见诱因,长期鼻腔黏膜炎症刺激可导致息肉形成。患儿会出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等症状。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氯雷他定糖浆、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药物控制症状。家长需定期清洁儿童居住环境,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暴露。

2、慢性鼻窦炎

反复发作的鼻窦炎可能引发黏膜水肿增生,最终形成息肉。患儿常有黄绿色脓涕、面部胀痛、嗅觉减退等表现。急性期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鼻内镜手术切除息肉并开放鼻窦引流。

3、囊性纤维化

这种遗传性疾病会导致黏液分泌异常,约半数患儿会并发鼻息肉。除鼻部症状外,还伴有慢性咳嗽、脂肪泻等全身表现。治疗需多学科协作,使用胰酶肠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吸入重组人脱氧核糖核酸酶稀释痰液。家长需每日协助患儿进行胸部物理治疗。

4、阿司匹林不耐受

部分儿童对非甾体抗炎药敏感,用药后可能诱发鼻息肉伴哮喘发作。这类患儿应禁用布洛芬混悬液等解热镇痛药,急性发作时可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家长需在儿童病历醒目处标注药物过敏史,就诊时主动告知

5、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纤毛结构异常会使鼻腔分泌物滞留,增加息肉发生风险。患儿自幼即有持续性流脓涕、中耳炎反复发作等症状。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必要时行鼻窦球囊扩张术改善通气。

儿童鼻息肉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及学习能力,建议家长发现孩子持续鼻塞、睡眠打鼾等症状时及时就诊耳鼻喉科。日常应保持室内湿度,指导孩子正确擤鼻涕,避免用力抠鼻。饮食上适当增加维生素A含量高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完整性。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息肉复发。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鼻息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鼻息肉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过敏反应、解剖结构异常、阿司匹林不耐受等因素有关。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水肿增生的良性肿物,通常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可能与纤毛运动功能障碍或囊性纤维化等遗传性疾病相关。这类患者鼻腔黏膜清除功能较差,易发生反复感染。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鼻内镜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鼻腔冲洗等物理方式干预。

2、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慢性鼻炎鼻窦炎会导致黏膜持续充血水肿,炎症介质反复刺激可使黏膜固有层水肿形成息肉。常见诱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定植等。控制炎症需规范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联合抗生素治疗。

3、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后,鼻黏膜发生I型变态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组织水肿。这类息肉多呈苍白半透明状。除避免接触过敏原外,可选用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

4、解剖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等结构问题会造成鼻腔通气引流障碍,局部形成湍流刺激黏膜。中鼻道狭窄者更易发生息肉。对于结构性病变,药物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鼻内镜手术矫正。

5、阿司匹林不耐受

部分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诱发呼吸道高反应,表现为哮喘伴鼻息肉的三联征。这与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相关。此类患者需严格避免解热镇痛药,治疗以白三烯调节剂和生物制剂为主。

预防鼻息肉复发需保持鼻腔清洁湿润,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避免用力擤鼻。过敏体质者应做好环境控制,定期更换床品并使用空气净化器。术后患者需遵医嘱长期随访,规范使用鼻喷激素维持治疗。饮食上限制高组胺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黏膜炎症反应。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鼻窦炎和鼻息肉哪个严重?

鼻窦炎和鼻息肉的严重程度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急性鼻窦炎通常较轻,慢性鼻窦炎或伴有鼻息肉时可能更严重。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反应,急性期多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鼻塞、流脓涕、面部胀痛等症状,多数患者经规范药物治疗可痊愈。慢性鼻窦炎可能持续数月以上,部分患者伴随嗅觉减退、头痛等,若反复发作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鼻息肉则是鼻腔或鼻窦黏膜长期炎症刺激形成的良性肿物,早期可能仅引起轻微鼻塞,但体积增大后会阻塞鼻窦开口,导致分泌物滞留和继发感染,严重时可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或面部结构改变。两者并存时,炎症与机械性阻塞相互加重,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对于单纯性鼻窦炎,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黏液溶解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鼻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药物通常有效。鼻息肉初期可尝试药物控制,但体积较大或药物无效时需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概率较高。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患者可能需要结合鼻内镜手术和长期药物管理,如孟鲁司特钠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有助于减少复发。

日常应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帮助排出分泌物;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气体;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锌等营养素;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进行鼻内镜或CT检查评估病情进展。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患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阴道炎 登革热 滑膜炎 视神经炎 免疫性不孕 处女膜闭锁 十二指肠球炎 帽状腱膜下脓肿 念珠菌性败血症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