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失眠主要有调整作息、放松训练、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失眠可能与精神压力、环境干扰、疾病因素等有关,需根据具体原因选择干预措施。
1、调整作息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建议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睡前1-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卧室环境应保持黑暗、安静,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为宜。
2、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和腹式呼吸可降低睡前焦虑。具体方法为从脚部开始逐步收紧再放松肌肉群,配合缓慢深呼吸。冥想或听轻音乐也有助于转移注意力,推荐选择节奏在60-80拍/分的舒缓曲目。
3、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和生物反馈疗法适用于顽固性失眠。前者通过磁场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后者利用仪器训练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光照疗法对昼夜节律紊乱型失眠有效,建议每日早晨接受30分钟10000勒克斯的光照。
4、药物治疗短期可使用右佐匹克隆片、扎来普隆胶囊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片。中成药如乌灵胶囊、甜梦口服液对心肾不交型失眠有一定效果。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能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常用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技术。心理咨询可处理焦虑抑郁等共病问题,团体治疗能改善社交因素导致的失眠。疗程通常需要8-12周,需配合睡眠日记监测进展。
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是改善失眠的基础。每日适度运动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活动,晚餐不宜过饱,可适量饮用温牛奶或小米粥。长期失眠伴日间功能障碍者应及时就诊,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等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防止产生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