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人感染艾滋病可通过日常防护、心理支持、规范治疗、定期检测、环境消毒等方式应对。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1、日常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处理伤口时需戴手套。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需严格分开。性行为应全程使用避孕套,降低传播风险。日常拥抱、共餐等无体液接触的行为不会传播病毒。
2、心理支持感染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主动沟通消除歧视态度。可陪同参加医院心理辅导,帮助建立治疗信心。避免过度保护或孤立患者,维持正常家庭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
3、规范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依非韦伦片等组合方案。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家属应监督按时服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皮疹等并及时反馈医生。
4、定期检测感染者需每3-6个月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估免疫状态。密切接触者应在暴露后第4周、12周进行HIV抗体筛查。家中可备HIV快速检测试纸,但结果需经医疗机构确认。
5、环境消毒被血液污染的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衣物可煮沸20分钟。日常环境用75%酒精擦拭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呕吐物、排泄物等用吸水材料覆盖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力,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家属与感染者共处时无须过度紧张,掌握科学防护知识即可有效阻断传播。若发生高危暴露如针刺伤,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在72小时内启动阻断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