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为心脏骤停患者争取抢救时间。心肺复苏的关键作用包括维持重要器官灌注、防止脑缺氧损伤、为后续高级生命支持创造条件。
1、维持血液循环胸外按压通过机械挤压心脏促使血液流动,替代心脏泵血功能。按压产生的血流可向大脑和冠状动脉输送少量含氧血液,延缓脑细胞死亡时间。标准按压深度5-6厘米能产生有效心输出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可模拟正常心率。
2、保障氧气交换人工呼吸为患者肺部提供新鲜空气,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方式输送潮气量。每次吹气持续1秒使胸廓抬起,与胸外按压形成30:2的循环比例。这种通气方式能维持血氧饱和度,防止低氧血症导致的多器官衰竭。
3、预防脑损伤心脏骤停4-6分钟即可造成不可逆脑损伤。持续心肺复苏可使脑血流量达到正常的30%-40%,延长脑组织耐受缺氧时间。特别是规范按压能维持20-30毫米汞柱的脑灌注压,为神经功能恢复保留希望。
4、过渡高级支持基础生命支持为后续电除颤、气管插管、药物复苏争取时间窗口。高质量心肺复苏能保持心室颤动波形,提高除颤成功率。同时维持的循环状态有利于急救药物分布,增强血管活性药物效果。
5、提高生存概率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可使生存率提高2-3倍,每延迟1分钟施救成功率下降10%。规范操作能维持冠状动脉灌注压15毫米汞柱以上,这是自主循环恢复的关键阈值。持续复苏直至专业救援到达,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环境安全,快速识别无反应无呼吸患者。按压部位选择两乳头连线中点,掌根贴紧胸骨,双臂垂直用力。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胀气,中断按压时间不超过10秒。抢救同时应尽快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并持续复苏直至专业医疗人员接管。日常建议学习规范急救课程,掌握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要点,定期进行技能复习和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