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导尿频率一般为4-6小时一次,具体需根据膀胱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及个体排尿功能调整。
脊髓损伤后常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导尿间隔需结合膀胱安全容量设定。完全性损伤患者通常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每次导尿量控制在300-500毫升,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或长期留置尿管。部分保留排尿功能的患者可通过尿流率测定调整导尿次数,残余尿量超过100毫升需增加导尿频率。导尿操作需使用一次性无菌导尿管,动作轻柔减少尿道损伤风险。导尿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会阴部,导尿管插入深度女性4-6厘米、男性16-22厘米。合并泌尿系感染时需缩短导尿间隔并配合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
脊髓损伤患者日常应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均匀分配在6-8次饮用。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利尿刺激性饮品,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可进行膀胱区按摩促进排尿,每3个月复查尿流动力学和肾功能。出现尿液浑浊、发热或自主神经反射异常时需及时就医,长期导尿者建议每1-2年进行膀胱镜检查评估尿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