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五大类,临床常用药物有盐酸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瑞格列奈、阿卡波糖和吡格列酮等。选择药物需根据患者胰岛功能、血糖特点及并发症情况个体化决定。
一、双胍类盐酸二甲双胍是双胍类代表药物,通过抑制肝糖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尤其适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该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不适,长期使用需监测维生素B12水平。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造影检查前需暂停使用。
二、磺脲类格列美脲等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降糖效果较强但存在低血糖风险。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应选择短效制剂。用药期间需规律进餐,避免与酒精同服。
三、格列奈类瑞格列奈属于非磺脲类促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主要控制餐后血糖。该药需餐前即刻服用,对肾功能影响较小,适合老年及肾功能轻度受损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和体重增加。
四、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降低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服药时需与第一口主食同嚼,可能出现腹胀排气等消化道反应。慢性肠梗阻患者禁用,可与其它降糖药联用增强效果。
五、噻唑烷二酮类吡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受体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可能增加心力衰竭和骨折风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该类药物起效较慢,需持续用药才能显现效果。
使用口服降糖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不同机制药物可联合使用以实现优势互补,但需警惕叠加不良反应。出现严重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切勿自行增减药量。长期用药者每年应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和神经病变评估等。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分为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五大类。不同类别的药物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等机制控制血糖。
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降低血糖,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该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极少引起低血糖,适合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不适,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吸收。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为速效胰岛素促泌剂,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其作用时间短,主要控制餐后血糖,低血糖风险较磺脲类低。适合饮食不规律或餐后血糖显著升高的患者,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4、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α-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吸收,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常见腹胀、排气等胃肠反应。需与第一口饭同服,慢性肠病患者慎用。
5、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激活PPAR-γ受体改善胰岛素抵抗,代表药物有吡格列酮、罗格列酮。适用于明显胰岛素抵抗患者,可能引起水肿和体重增加,心功能不全者禁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
选择口服降糖药物需根据患者胰岛功能、体重、肝肾功能等个体化制定方案。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自行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出现严重胃肠反应、持续低血糖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妊娠等特殊情况需由专科医生评估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