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疼痛通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灼痛或钝痛,具有周期性发作、餐后加重、夜间痛醒三大典型特征。胃溃疡疼痛主要与胃酸刺激溃疡面、局部炎症反应、胃蠕动异常等因素相关,疼痛性质可能因溃疡位置、深度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1、周期性疼痛胃溃疡疼痛常呈现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持续数日至数周,缓解期可能维持数月。疼痛周期与季节交替、情绪波动、饮食失调等诱因相关,春秋季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疼痛呈现规律性,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胃溃疡则以餐后半小时至两小时疼痛为主。
2、餐后加重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导致疼痛加剧是胃溃疡的典型表现,尤其摄入辛辣、酸性或高脂食物后症状明显。食物刺激溃疡暴露的神经末梢,同时胃蠕动增强牵拉溃疡边缘,疼痛多位于剑突下或左上腹,可向背部放射。部分患者因惧怕疼痛而减少进食,可能伴随体重下降。
3、夜间痛醒夜间胃酸持续分泌且体位改变导致酸液接触溃疡面,约半数患者会在凌晨1-3点因剧烈疼痛惊醒。这种疼痛常需服用抗酸剂或进食才能缓解,与十二指肠溃疡的饥饿痛不同,胃溃疡夜间痛多伴有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
4、疼痛性质多数患者描述为烧灼样或啃咬样疼痛,少数出现刀割样剧痛提示穿透性溃疡。浅表溃疡多表现为隐痛或胀闷感,深达肌层的溃疡可产生持续性钝痛。当疼痛突然减轻但出现板状腹时,需警惕溃疡穿孔可能。
5、伴随症状疼痛常合并嗳气、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血或黑便。幽门管溃疡疼痛多呈痉挛性,伴随频繁呕吐;胃角溃疡疼痛位置较深且放射至背部,易与心绞痛混淆。
胃溃疡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限制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摄入。建议选择小米粥、南瓜、卷心菜等富含果胶的食物保护胃黏膜,同时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若疼痛性质改变或出现呕血、消瘦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恶变可能。日常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缓解疼痛,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黏膜损伤。
胃溃疡少量出血是否严重需结合出血原因和患者基础情况判断,多数情况下及时干预可控制,但存在发展为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胃溃疡出血的严重程度主要与出血量、持续时间、是否伴随穿孔或贫血等因素相关。
胃黏膜浅表血管破裂导致的渗血,通常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或黑便,出血量小于50毫升时,机体可通过自身凝血机制止血。这种情况下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硫糖铝,多数患者1-2周内出血可停止。同时需要消除诱因,包括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当出血来源于溃疡基底部的动脉分支,或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肝硬化等基础疾病时,少量出血可能持续加重。特征性表现为呕咖啡样物、反复黑便伴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此时存在休克或穿孔风险。需立即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栓塞或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尤其需要警惕无症状性出血,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
胃溃疡患者出现出血症状后应严格禁食12-24小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恢复期建议选择低纤维、低酸度的食物如米汤、蒸蛋,避免过热饮食刺激创面。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溃疡愈合情况,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调整用药方案。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出现头晕、冷汗等休克前兆时需紧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