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网络课程:家畜外科学(2)肿瘤、风湿病、眼病
来源:复禾健康网
第三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概述
肿瘤(tumor)是畜禽机体中正常组织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细胞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病理性新生物。它与受累组织的生理需要无关,无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功能,破坏原器官结构,有的转移到其它部位,危及生命。肿瘤与“组织再殖”或“炎性增殖”时的组织增殖现象有质的不同。当致瘤因素停止作用之后,该新生物仍可继续生长。 肿瘤组织还具有特殊的代谢过程,比正常的组织增殖快,耗损动物体大量的营养,同时还产生某些有害物质,损害机体。肿瘤是机体整体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它的生长有赖于机体的血液供应,并且受机体的营养和神经状态的影响。 畜禽肿瘤已日益引起兽医、医学的共同重视,国内外已有较多的专著报道和调查研究,仅就各地临床兽医及食品卫检情况畜禽肿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现已证明马、牛、羊、猪、犬、猫、兔、鸡、鸭、鹅、火鸡、鱼类等都可发生。狮、虎、熊、豹、鹿、水貂、雉、天鹅等野生动物也有发生肿瘤的报道。
一、肿瘤的流行病学 动物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普遍性,涉及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几乎遍布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各种动物。 (一)品种因素 家畜肿瘤的发生品种间易感性差异很大。如皮肤乳头状瘤多发于牛,尤以短角牛更为多发;皮肤癌大批发生于山羊;黑色素瘤多发于白毛或青毛马;特别在犬中,品系不同,所发肿瘤各不相同,如肥大细胞瘤和皮肤癌常发于波士顿犬;而血管外皮细胞瘤则常发生于拳师犬。
(二)年龄因素 家畜肿瘤发病与年龄有关,一般规律,年龄越大,肿瘤的发病率越高,危害性也越大。这可能由于老龄家畜对某些致癌物质的多次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代谢功能衰退有关。然而也有例外,某些动物肿瘤幼年发病率均远远高于成年和老龄,如乳头状瘤主要侵害青年牛群,老牛反而较少发生;犬的乳腺肿瘤多发于6岁以上的母犬。
(三)性别因素 某些肿瘤的发生与家畜性别有关。犬的肛周腺肿瘤(perianal gland tumor);猫的白血病(feline leukemia),公猫的发病率高于母猫。
(四)条件因素 畜禽的饲养管理条件与肿瘤发生有一定关系。霉败变质饲料容易致癌,喂饲霉败饲料过多、时间过长,癌瘤发病就高;牛的可传染性疣,常以群发性出现,控制传播接触机会,自然减少发病。
(五)环境因素 有的家畜肿瘤常呈地方性流行,西藏一些地区曾连续发生大批的山羊皮肤癌,且发病率很高;日本、美国一些地区的牧场大批群发牛的乳头状瘤,受侵牛群,小牛发育受阻,成牛乳肉减产,皮革破坏;我国某些地区,由于地带特殊,地理气候关系,饲料的黄曲霉含量高,呈癌的高发地区。
(六)多原发性易感因素 多原发性肿瘤是家畜肿瘤发生的一个特殊性,即在一个病畜体上同时发生几种肿瘤。根据国外资料报道犬的肿瘤,仅就两头拳师犬身上分别生长10和9种不同的肿瘤。中国近些年在猪群肿瘤普查时,曾发现大量多原发性癌瘤病例;又在800头母猪群中检出的41个恶性肿瘤病猪中,占病例总数的26.8%是多原发性癌瘤,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实例,它给研究肿瘤的病因、发生和防治提出可贵的重要意义。
二、肿瘤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分类的目的在于明确肿瘤性质、组织来源,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并能揭示预后。临床上,根据肿瘤对患畜的危害程度不同,通常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诊断病理学中,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和组织形态和性质不同,可区分为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神经组织肿瘤和其它类型肿瘤。 肿瘤的分类原则与命名是相同的,依据组织来源和性质分类(见表3-1)
表3-1
组织来源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上皮组织
鳞状上皮
乳头状瘤
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
腺上皮
腺瘤
腺癌
移行上皮
乳头状瘤
移行上皮
间叶组织
纤维结缔组织
纤维瘤
纤维肉瘤
粘液结缔组织
粘液瘤
粘液肉瘤
脂肪组织
脂肪瘤
脂肪肉瘤
骨组织
骨瘤
骨肉瘤
软骨组织
软骨瘤
软骨肉瘤
肌肉组织
平滑肌
平滑肌瘤
平滑肌肉瘤
横纹肌
横纹肌瘤
横纹肌肉瘤
淋巴造血组织
淋巴组织
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淋巴肉瘤)
造血组织
白血病,骨髓瘤等
脉管组织
血管
血管瘤
血管肉瘤
淋巴管
淋巴管瘤
淋巴管肉瘤
间皮组织
间皮细胞瘤
间皮细胞肉瘤
神经组织
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细胞瘤
神经节细胞肉瘤
室管膜上皮
室管膜瘤
室管膜母细胞瘤
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瘤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神经鞘细胞
神经鞘瘤
恶性神经鞘瘤
其它
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三个胚叶组织
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几种组织
混合瘤
恶性混合瘤,癌肉瘤
(二)命名 1.良性肿瘤的命名 一般称为“瘤”,通常在发生肿瘤的组织的名称之后加上一个瘤(-oma)字。如纤维组织发生的肿瘤,称为纤维瘤(fibroma);脂肪组织发生的肿瘤,称脂肪瘤(lipoma)等。在一些情况下,良性肿瘤也可根据其生长的形态命名,如发生在皮肤或黏膜上,形似乳头的良性肿瘤,称乳头状瘤(papilloma)。有时,进一步表明乳头状瘤的发生部位,还可加上部位的名称,例如发生于皮肤的乳头状瘤,称皮肤乳头状瘤。此外,由两种间胚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称为混合瘤。 2.恶性肿瘤的命名 上皮组织的肿瘤,称为“癌”(carcinoma)。为表明癌的发生位置,在癌字的前面可冠以发生的器官或组织的名称。如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食道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等。 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统称为“肉瘤(sarcoma)”。在肉瘤前冠以其发生的组织名称,即该组织的肿瘤病名,如淋巴肉瘤(lympho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等。 来自胚胎细胞未成熟的组织或神经组织的一些恶性肿瘤,通常在发生肿瘤的器官或组织的名称前加上一个“成”字,后面加一个“瘤”字(或在组织名称之后加“母细胞瘤”字样),如成肾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肾母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neuroblastoma), 又称神经母细胞瘤; 有些恶性肿瘤沿用习惯名称,如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白血病(leukemia)等;部分恶性肿瘤因组织来源和成分复杂或不能肯定。所以即不能称为癌,也不能称为肉瘤,属混合瘤,一般就在传统的名称前加上“恶性”二字。这些肿瘤的实质成分来自三种胚叶,属于特殊类型的肿瘤,如畸胎瘤(teratoma)、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等。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点见表3-2。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发展缓慢,外周有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包膜,表面光滑,不发生转移。但位于重要器官的良性肿瘤也可威胁生命。少数肿瘤也可发生恶变。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多呈侵袭性生长或发生转移,病程重,发展快,并常有全身症状表现,恶病质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为力求能够较准确地区分良性和恶性的肿瘤。
表3-2
项目
良性
恶性
1.生长特性
( 1)生长方式
膨胀性生长居多
侵袭性生长为主
( 2)生长速度
缓慢生长
生长较快
( 3)边界与包膜
边界清楚,大多有包膜
边界清楚,大多无包膜
( 4)质地与色泽
近似正常组织
与正常组织差别较大
( 5)侵袭性
一般不侵袭
有侵袭及蔓延现象
( 6)转移性
不转移
易转移
( 7)复发
完整切除后不复发
易复发
2.组织学特点
( 1)分化与异型性
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
分化不良,有异型性
( 2)排列
规则
不规则
( 3)细胞数量
稀散,较少
丰富,致密
( 4)核膜
较薄
增厚
( 5)染色质
细腻,少
深染,多
( 6)核仁
不增多,不变大
增多,变大
( 7)核分裂相
不易见到
能见到
3.功能代谢
一般代谢正常
异常代谢
4.对机体影响
一般影响不大
对机体影响大
三、肿瘤的病因 肿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根据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初步认为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其次是病毒和放射线。现在已知的病理学说和某些致瘤因子,只能解释不同肿瘤的发生,而不能用一种学说来解释各种肿瘤的病因。仅举几项重点病因如下。 (一)外界因素 1.物理因子 机械的、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刺激均可直接或诱发某些肿瘤、白血病与癌。 2.化学因子 已知用煤焦油反复涂擦可引起兔耳皮肤肿瘤。目前已知的化学致癌物质约一百余种,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实验发现3,4-苯并芘、l,2,5,6-二苯蒽等致癌性都很强,局部涂敷能引起鼠的乳头状瘤及至癌变;注射可引起肉瘤。亚硝胺类的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可诱发哺乳动物多种组织的各类肿瘤,如牛皱胃癌、猪胃癌。黄曲霉菌B1毒性最强,能诱发大鼠、鸭、猪及猴的肝癌,大鼠的胃癌、支气管癌和肾癌等。用有机农药饲喂小鼠可致癌。其它如芳香胺类的联苯胺、乙萘胺、?啶化合物、砷、铬、镍、锡、石棉等都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3.病毒因子 自Rous(1910)用鸡肉瘤滤液接种健康鸡发生肉瘤后,到目前已证明有数十种动物肿瘤,如鸡的白血病/肉瘤群,野兔的皮肤乳头状瘤,小鼠、大鼠、豚鼠、猫、狗、牛和猪的白血病也都是病毒所致。
(二)内部因素 在相同外界条件下,有的动物发生肿瘤,有的却不发生,说明外界因素只是致瘤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1.免疫状态 若免疫功能正常,小的肿瘤可能自消或长期保持稳定,尸体剖检所生前无症状的肿瘤可能与此有关。在实验性肿瘤中验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两种机理都存在,但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在抗原的刺激下,体内出现免疫淋巴细胞,它能释放淋巴毒素和游走抑制因子等,破坏相应的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生长。因此,肿瘤组织中若含有大量淋巴细胞是预后良好的标志。如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各种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则肿瘤组织就有可能逃避免疫细胞监视,冲破机体的防御系统,从而瘤细胞大量增殖和无限地生长。由此可见机体的免疫状态与肿瘤的发生、扩散和转移有重大关系。 2.内分泌系统 实验证明性激素平衡紊乱,长期使用过量的激素均可引起肿瘤或对其发生有一定的影响。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的紊乱,也对癌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3.遗传因子 遗传因子与肿瘤发生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如一卵性双生子的相同器官的肿瘤相当普遍。动物实验证明乳腺癌鼠族进行交配,其后代常出现同样肿瘤。但也有人不认为存在遗传因子,而是环境因素更为重要。 4.其它因素 神经系统、营养因素、微量元素、年龄等也有很大影响。
四、肿瘤的症状 肿瘤症状决定于其性质、发生组织、部位和发展程度。肿瘤早期多无临床明显症状。但如果发生在特定的组织器官上,可能有明显症状出现。 (一)局部症状 1.肿块(瘤体) 发生于体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是主要症状,常伴有相关静脉扩张、增粗。肿块的硬度、可动性和有无包膜创与肿瘤种类而不同。位于深在或内脏器官时,不易触及,但可表现功能异常。瘤肿块的生长速度,良性慢,恶性快又可能发生相应的转移灶。 2.疼痛 肿块的膨胀生长、损伤、破溃、感染时,使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3.溃疡 体表、消化道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引起供血不足继发坏死,或感染导致溃疡。恶性肿瘤,呈菜花状瘤,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并有恶臭和血性分泌物。 4.出血 表在肿瘤,易损伤、破溃、出血。消化道肿瘤,可能呕血或便血;泌尿系统肿瘤,可能出现血尿。 5.功能障碍 肠道肿瘤可致肠梗阻;如乳头状瘤发生于上部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二)全身症状 良性和早期恶性肿瘤,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贫血、低烧、消瘦、无力等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肿瘤影响营养摄入或并发出血与感染时,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恶病质是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衰竭的主要表现,瘤发部位不同恶病质出现迟早各异。有些部位的肿瘤可能出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如颅内肿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等。
五、肿瘤的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确定有无肿瘤及明确其性质,以便拟订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临床诊断方法如下: (一)病史调查 病史的调查,主要来自畜主。如发现畜体的非外伤肿块,或病畜长期厌食、进行性消瘦等,都有可能提示有关肿瘤发生的线索。同时还要了解患畜的年龄、品种、饲养管理、病程及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首先作系统的常规全身检查,再结合病史进行局部检查。全身检查要注意全身症状有无厌食、发热、易感染、贫血、消瘦等。局部检查必须注意: 1.肿瘤发生的部位,分析肿瘤组织的来源和性质。 2.认识肿瘤的性质,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质地、表面温度、血管分布、有无包膜及活动度等,这对区分良、恶性肿瘤、估计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区域淋巴结和转移灶的检查对判断肿瘤分期、制订治疗方案均有临床价值。
(三)影像学检查 应用X线、超声波、各种造影、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远红外热像等各种方法所得成像,检查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阴影的形态及大小,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为诊断有无肿瘤及其性质提供依据。
(四)内窥镜检查 应用金属(硬管)或纤维光导(软管)的内窥镜直接观察空腔脏器、胸腔、腹腔以及纵隔内的肿瘤或其它病理状况。内窥镜还可以取细胞或组织作病理检查;能对小的病变如息肉做摘除治疗;能够向输尿管、胆总管、胰腺管插入导管做X线造影检查。
(五)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历来是诊断肿瘤最可靠的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1.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于鉴别真性肿瘤和瘤样变、肿瘤的良性和恶性,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分化程度,以及恶性肿瘤的扩散与转移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等提供重要依据。病理活组织检查方法有钳取活检、针吸活检、切取或切除活检等,病理组织学诊断是临床的肯定性诊断。 2.临床细胞学检查 是以组织学为基础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形态的诊断方法。常用脱落细胞检查法,采取腹水、尿液沉渣或分泌物涂片,或借助穿刺或内窥镜取样涂片,以观察有无肿瘤细胞。 3.分析和定量细胞学检查法 利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和诊断细胞是细胞诊断学的一个新领域。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图像分析系统开展DNA分析,结合肿瘤病理类型来判断肿瘤的程度及推测预后。该技术专用性强、速度快,但准确性不高,可作为肿瘤病理学诊断的辅助方法。
(六)免疫学检查 随着肿瘤免疫学的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或宿主对肿瘤的反应过程中,可异常表达某些物质,如细胞分化抗原、胚性抗原、激素、酶受体等肿瘤标志物。这些肿瘤标志物在肿瘤和血清中的异常表达为肿瘤的诊断奠定了物质基础。针对肿瘤标志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利用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肿瘤标志,目前已应用或试用于医学临床。
(七)酶学检查 近年来,研究揭示肿瘤同工酶的变化趋向胚胎型,当肿瘤组织行态学失去分化时,其胚胎型同工酶活性也随之增加。因此认为胚胎与肿瘤不但在抗原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在酶的生化功能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故在肿瘤诊断中采用同工酶和癌胚抗原同时测定,如癌胚抗原(CEA)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甲胎蛋白(AFP)与乳酸脱氢酶(LDH)等。这样,既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又能反应肿瘤损害的部位及恶性程度。
(八)基因诊断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正常癌基因的激活和过量表达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细胞癌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知癌基因是一大类基因族,通常以原癌基因的形式普遍存在于正常动物基因组内。
六、肿瘤的治疗 (一)良性肿瘤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但手术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种类、大小、位置、症状和有无并发症而有所不同。 1.易恶变的、已有恶变倾向的、难以排除恶性的良性肿瘤等应早期手术,连同部分正常组织彻底切除。 2.良性肿瘤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应作紧急手术。 3.影响使役、肿块大或并发感染的良性肿瘤可择期手术。 4.某些生长慢、无症状、不影响使役的较小良性肿瘤可不手术,定期观察。 5.冷冻疗法对良性瘤有良好疗效,适于大小家畜,可直接破坏瘤体,以及短时间内阻塞血管而破坏细胞。被冷冻的肿瘤日益缩小,乃至消失。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 如能及早发现与诊断则往往可望获得临床治愈。 1.手术治疗 迄今为止仍不失为一种治疗手段,前提是肿瘤尚未扩散或转移,手术切除病灶,连同部分周围的健康组织,应注意切除附近的淋巴结。为了避免因手术而带来癌细胞的扩散,应注意以下数点:①动作要轻而柔,切忌挤压和不必要的翻动癌肿;②手术应在健康组织范围内进行,不要进入癌组织;③尽可能阻断癌细胞扩散的通路(动、静脉与区域淋巴结),肠癌切除时要阻断癌瘤上、下段的肠腔;④尽可能将癌肿连同原发器官和周围组织一次整块切除;⑤术中用纱布保护好癌肿和各层组织切口,避免种植性转移;⑥高频电刀、激光刀切割,止血好可减少扩散;⑦对部分癌肿在术前、术中可用化学消毒液冲洗癌肿区(如迨金氏液,即0.5%次氯酸钠液用氢氧化钠缓冲至pH9,要求与手术创面接触4min)。 2.放射疗法 是利用各种射线,如深部X射线、γ射线或高速电子、中子或质子照射肿瘤,使其生长受到抑制而死亡。分化程度愈低、新陈代谢愈旺盛的细胞,对放射线愈敏感。临床上最敏感的是造血淋巴系统和某些胚胎组织的肿瘤,如恶性淋巴瘤、骨髓瘤、淋巴上皮癌等。中度敏感的有各种来自上皮的癌肿,如皮肤癌、鼻咽癌、肺癌。不敏感的有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等。在兽医实践上对基底细胞瘤、会阴腺瘤、乳头状瘤等疗效较好。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兽医院报道放射疗法对会阴瘤疗效为69%,纤维肉瘤为34%,鳞状细胞癌为74%,巨细胞瘤为54%。过去认为肉瘤对放射线不敏感,比癌更难控制。但给予攻击性剂量有可能控制。因为在治疗时大部分病例已侵害到骨,而一般X线治疗机的穿透力达不到如此深度,当采用钴60远距离单位4000或更多的拉德照射时,则对马纤维肉瘤的控制可达56%。巨细胞瘤手术疗法后,切口创缘常见到肿瘤细胞,若配合放射疗法可提高疗效,使控制率达到50%,如剂量加到4000拉德以上则可达到57%。但术后立即照射会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数天照射可使切口发生裂开,一般选择术后立即或术后3周进行照射。Madewell等报道10头患鼻肿瘤的家畜经钴60照射后,半数得到控制。眼鳞状细胞癌和血管翳如深度不超过几个毫米,用锶60的β粒子照射,一次剂量为8000~10000 rad,证实有效。由于锶90的吸收对眼病变特别有用,它每穿透1mm,照射强度降低50%,因此眼球表面可得到高剂量而深部如晶状体则得到保护。 3.化学疗法 最早是用腐蚀药,如硝酸银、氢氧化钾等,对皮肤肿瘤进行烧灼、腐蚀,目的在于化学烧伤形成痂皮而愈合。50%尿素液、鸦胆子油等对乳头状瘤有效。还有烷化剂的氮芥类,如马利兰、甘露醇氮芥类,环磷酰胺(癌得星),噻?哌等药物。植物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碱和长春花碱等。抗代谢药物如氨甲喋呤(methotrexate MTX),6-硫基嘌呤等均有一定疗效。 4.免疫疗法 近年来随着免疫的基本现象的不断发现和免疫理论的不断发展,利用免疫学原理对肿瘤防治的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已作为对肿瘤手术、放射或化学疗法后消灭残癌的综合治疗法。 许多事实证明,机体内免疫功能的存在,使绝大多数的动物可免于肿瘤的侵害,而少数个体由于先天的或后天的原因,致使免疫力缺陷,才易于发生癌瘤。因此调动机体内因的免疫疗法是对付肿瘤的一种方法。目前多采取特异性免疫治疗:采取自身瘤苗治疗及交叉接种和交叉输血治疗方法;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使用灭活病毒或疫苗以增强机体的抗病力,激活患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增加和提高对外来有害因子如微生物、化学物质与异物的杀伤与破坏能力。 近些年来国内外应用免疾疗法治疗家畜肿瘤的成功报道不少。如用经过酚或福尔马林灭活的自体肿瘤细胞苗治疗牛的鳞状细胞癌;国内已有用经福尔马林灭活肿瘤组织疫苗治疗乳牛乳头上皮肤乳头状瘤,效果良好;也有采用BCG治疗犬的黑色素瘤和马肉瘤的非特异性免疫疗法,证实效果明显。
第二节 家畜常见肿瘤
一、上皮性肿瘤 上皮性肿瘤的组织来源包括复层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各种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由这些上皮组织所形成的肿瘤,临床常见类型如下:
图3-2-01
图3-2-02
图3-2-03
(一)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papilloma) 由皮肤或黏膜的上皮转化而形成。它是最常见的表皮良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家畜的皮肤。该肿瘤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传染性乳头状瘤多发于牛,并散播于体表成疣状分布,所以又称为乳头状瘤病(papillomatosis) ,非传染性乳头状瘤多发于犬。 牛乳头状瘤,发病率最高,病原为牛乳头状瘤病毒(BPV),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不易传播给其它动物。传播媒介是吸血昆虫或接触传染。易感性不分品种和性别,其中以2岁以下的牛最多发。该病感染后,潜伏期为3~4个月,其好发部位为家畜的面部、颈部、肩部和下唇,尤以眼、耳的周围最多发;成年母牛的乳头、阴门、阴道有时发生;雄性可发生于包皮、阴茎、龟头部。传染性疣如经口侵入,可见口、咽、舌、食管、胃肠黏膜发生此瘤。 乳头状瘤的外形,上端常呈乳头状或分支的乳头状突起,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可呈结节状与菜花状等,瘤体可呈球形、椭圆形,大小不一,小者米粒大,大者可达数斤,有单个散在,也可多个集中分布。皮肤的乳头状瘤,颜色多为灰白色、淡红或黑褐色。瘤体表面无毛,时间经过较久的病例常有裂隙,摩擦易破裂脱落。其表面常有角化现象。发生于黏膜的乳头状瘤还可呈团块状,但黏膜的乳头状瘤则一般无角化现象。瘤体损伤易出血。病灶范围大和病程过长的病畜,可见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乳房、乳头的病灶,则造成挤奶困难,或引起乳房炎。雄性生殖瘤常因交配感染母畜阴门、阴道。(图3-2-01、图3-2-02、图3-2-03)采用手术切除,或烧烙、冷冻及激光疗法是治疗本病主要措施。据报道,疫苗注射可达到治疗和预防本病的效果。目前美国已有市售的牛乳头状瘤疫苗供应。
图3-2-04
图3-2-05
图3-2-07
图3-2-08
图3-2-06
(二)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由鳞状上皮细胞转化而来的恶性肿瘤,又称鳞状上皮癌,简称鳞癌。最常发生于动物皮肤的鳞状上皮和有此种上皮的黏膜(如口腔、食道、阴道和子宫颈等), 其它不是鳞状上皮的组织(如鼻咽、支气管和子宫的黏膜)在发生了鳞状化生之后,也可出现鳞状细胞癌。 1.皮肤鳞状细胞癌,多见于家畜,对肉用动物,可造成重大损失。长期暴晒、化学性刺激和机械性损伤是发病原因。好发部位为犬、猫、马的耳、唇、乳腺、鼻孔及中隔等处,牛、马的眼睑周围及生殖器官,犬爪、牛的角基,犬、猫、山羊乳房部等。一般质地坚硬,常有溃疡,溃疡边缘则呈不规则的突起。 (1)眼部皮肤鳞状细胞癌 以牛为最多发。本病发生首先在角膜和巩膜面上出现癌前期的色斑,略带白色,稍突出表面;继而发展成为由结膜面被覆的疣状物;进一步形成乳头状瘤;最后在角膜或巩膜上形成癌瘤。有时累及瞬膜或眼睑。治疗可用手术切除。(图3-2-04、图3-2-05、图3-2-06) (2)外阴部和会阴部的鳞状细胞癌 可发生在阴筒、阴茎、外阴、肛门和肛周。好发在缺乏色素的阴茎和阴筒部位。以老龄公马和阉马多见;发生在外阴部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多见于母牛。 2.角鳞状细胞癌 多见于印度的老龄公牛及阉牛。其主要症状为一侧角倾斜、摇晃及扭曲。本病发生于角基的生长层上皮组织,并可侵害到角干及额窦。治疗是断角或用肿瘤组织制成的自家疫苗注射。 3.爪鳞状细胞癌 多见于犬,起源于甲床或蹄的生发层组织。此瘤为慢性经过。恶性程度较高,而且早期出现区域淋巴结和内脏(肺)的转移。在诊断上应与好发生在此部的指间囊肿、肥大细胞瘤、黑色素瘤以及甲沟炎作仔细的鉴别。治疗可切除患指,清扫区域淋巴结,必要时截肢。
图3-2-09
图3-2-10
图3-2-11
4.黏膜鳞状细胞癌 质地较脆,多形成结节或不规则的肿块,向表面或深部浸润,癌组织有时发生溃疡,切面颜色灰白,呈粗颗粒状。肿瘤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图3-2-07、图3-2-08)。膀胱鳞状上皮癌据认为是有黏膜上皮化生为复层的扁平上皮癌变而来。临床上膀胱鳞状上皮癌,约占牛膀胱癌的7.8%,约占狗的14%,可见这一组织类型的癌在膀胱并不少见。膀胱的鳞状上皮癌一般分化比较好,癌细胞浆及其形成的癌巢中心角化(癌蛛)比较明显,细胞间桥比较清楚。
(三)基底细胞瘤 基底细胞瘤(basal cell tumors)发生于皮肤表皮的基底细胞层,是家畜中常见的肿瘤。以犬和猫比较多发。特别在前6岁以上者多见。但在马、兔以及其它动物身上也有发生,据资料统计,此癌在犬约占皮肤肿瘤的3%~5%,猫约占13%~18%。 发病部位以口、眼、耳廓、胸及颊部多发,很少在躯干。基底细胞瘤生长速度慢,很少发生转移。较小的肿瘤呈圆形或囊体,中央缺毛,表皮反光;大的瘤体形成溃疡。一般只侵害皮肤,很少侵至筋膜层;个别瘤体含有黑色素,表面呈棕黑色,外观极似黑色素瘤。若发生的为皮肤基底细胞癌,则瘤体表面多呈结节状或乳头状突起,底层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的组织分界不清。 外科切除和冷冻疗法或激光切除均有良效。溃疡面可涂5-氟脲嘧啶软膏,每日涂2次。激光刀切除瘤体,疼痛轻。手术不出血,不缝合,手术时间短,愈合创面不留疤痕。
图3-2-12
图3-2-13
(四)腺瘤与腺癌 腺瘤(adenoma)与腺癌(adenocarcinoma)是家畜常见的一种肿瘤,可见于多种动物。 1.腺瘤 由腺体器官的腺上皮转化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生于黏膜或深部的腺体。以犬、猫乳腺最多发。犬的乳腺肿瘤以母犬多见(图3-2-09),据报道,在母犬的所有肿瘤中,本病约占25%。猫的乳腺肿瘤约占常见猫肿瘤的第三位,而且多见于未阉割的老龄母猫。家畜的肠腺瘤,既发生于小肠,也见于大肠(主要是结肠),直肠的腺瘤则以狗多见,某些肠腺瘤特别是结肠的息肉样腺瘤可发生恶变而形成腺癌(图3-2-10)。 腺体腺瘤多为圆形,外有完整的包膜。腺瘤有可为实性或囊性。实性腺瘤切面外翻,其颜色和结构与其正常的腺组织相似,但有时可有坏死、液化与出血;囊性腺瘤切面有囊腔,囊内有多量的液体,囊壁上皮呈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黏膜腺瘤呈息肉状突起,基部有蒂或无蒂,切面似增厚的黏膜,此称为息肉样腺瘤(图3-2-11)。 2.腺癌 通常由腺上皮发生或有化生的移行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发于动物的胃肠道、支气管、胸腺、甲状腺、卵巢、乳腺和肝脏等器官(图3-2-12、图3-2-13)。腺癌呈不规则的肿块,一般无包膜,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癌组织硬而脆,颗粒状,颜色灰白,生长于黏膜上的腺癌,表面常有坏死与溃疡。犬、绵羊、牛常发生肠腺癌。
图3-2-14
图3-2-15
图3-2-16
图3-2-17
图3-2-18
图3-2-19
图3-2-20
图3-2-21
图3-2-22
图3-2-23
图3-2-24
图3-2-25
二、间叶性肿瘤 间叶性肿瘤来自于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肉组织、血管、淋巴管、间皮、骨和软骨组织、粘液组织等。这些组织形成的常见肿瘤如下: (一)纤维瘤和纤维肉瘤 纤维瘤和纤维肉瘤是家畜常见的一种肿瘤,可见于多种动物。 1.纤维瘤(fibroma) 是由结缔组织发生的一种成熟型良性肿瘤,由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细胞构成(图3-2-14)。多见于头部、胸、腹侧和四肢的皮肤及黏膜。生长缓慢,大小不一,呈球形,质硬,有包膜。肿瘤切面呈半透明灰白色。包膜不完整,但边界基本清楚,质硬,有一定的弹性,切面呈白色或淡红色等,眼观切面有时可见纤维样纹理错综排列。 纤维瘤可分为硬性和软性,前者多发生于皮肤、黏膜、肌膜、骨膜和腱等部位;后者见于皮肤、黏膜和浆膜下等部位。(图3-2-15、图3-2-16、图3-2-17) 2.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是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马、骡猫最为常见,有时也见于犬和牛(图3-2-18)。发生在皮下、黏膜下、筋膜、肌间隔等结缔组织以及实质器官。有时瘤体生长迅速。当转移到内脏器官可引起病畜死亡。纤维肉瘤质地坚实,大小不一,形状不规整,边界不清。可长期生长而不扩展。临床上常常误诊为感染性损伤,尤其发生于爪部更易引起误诊。纤维肉瘤内血管丰富,因而切除和活检时,易出血是其特征。溃疡、感染和水肿往往是纤维肉瘤进一步发展的后遗症。纤维肉瘤与纤维型肉样瘤不同,后者多发于马,叫做马纤维肉样瘤,多发于四肢部,属马、骡良性瘤。手术切除后,大约经过几周或一个月左右,又会再发,继而发生转移。因而在治疗上,常常采取手术与放射疗法合用。(图3-2-19、图3-2-20、图3-2-21)
(二)脂肪瘤 脂肪瘤(lipoma)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家畜常见的间叶性皮肤肿瘤。以牛和犬为最多见(图3-2-22)。牛以乳牛为最常见,常以多发性出现;犬以老龄母犬多发,常为单发性。其次在马、猪、绵羊都有发生。 皮下组织的脂肪瘤,外表一般呈结节状或息肉状,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表面皮肤可自由移动。瘤体大小不一,质地略为坚实。脂肪瘤内如果含丰富的纤维细胞成分,则质地变为硬实,通常将这样的肿瘤称为纤维脂肪瘤,在牛比较多见。位于胸、腹腔脂肪瘤,常与胸膜和肠系膜的脂肪连接在一起(图3-2-23、图3-2-24)。胸内大的脂肪瘤,可引起吞咽、心血管以及呼吸功能异常。脂肪瘤本属良性,但如果肿块过多、过大以至压迫重要器官影响功能时,则会危及生命。少数发生在犬和马的脂肪瘤可能浸润到肌束之间,虽仍属良性,手术切除有困难。如不切除,将会造成跛行。 对实体性脂肪瘤,采用手术切除是比较恰当。对胸内或腹内的脂肪瘤切除,只要在分离时勿伤及重要器官组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术后作好有效的抗感染和防止并发症。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骨瘤和骨肉瘤 骨瘤(osteoma) 为常见的良性结缔组织瘤,由骨性组织形成,多见于犬、马及牛((图3-2-25)。它的来源通常认为是外生性骨疣,或者来自骨膜或骨内膜的成骨细胞。此外,还可从软骨瘤而来。外伤、炎症和营养障碍的慢性过程所致的骨瘤形成是常见的原因。 常发于头部与四肢。当发生在上颌骨和下颌骨时,通常有一个狭窄的基部附着,易用骨锯切除,有再发趋势可重复进行多次手术而治愈。如发生四肢关节附近,可引起顽固性跛行。若骨瘤压迫重要器官、组织、神经、血管时,可引起一定的机能障碍。良性骨瘤一般预后良好,但病程长。 1.骨瘤 质地坚硬,镜检瘤细胞为分化成熟的骨细胞和形成的骨小梁,小梁无固定排列,可互相联接成网状。小梁间为结缔组织。一些瘤组织中可见骨髓腔,其中有肌髓细胞。 2.骨肉瘤(osteosarcoma) 来自成骨细胞的恶性肿瘤,多见于猫和犬,其好发部位是长骨的骨骺。马、绵羊和牛的骨肉瘤则见于头骨。可由血行性转移于肺脏。骨肉瘤常由软骨肉瘤或粘液肉瘤形成混合肿瘤、骨软骨肉瘤或骨粘液肉瘤。恶性骨瘤,病程短,预后不良,死亡率高。
图3-2-26
图3-2-27
(四)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 平滑肌瘤(leiomyoma)和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ima)都可发生于犬、绵羊、马、猪和猫等动物,但以犬为最多发。该肿瘤发源于动物具有平滑肌的消化管道或阴道及外阴。 1.平滑肌瘤 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在各种动物中均可见到,其组织来源主要为平滑肌组织,故凡有此种组织的部位如子宫、胃、肠壁和脉管壁,都能发生平滑肌瘤;在无平滑肌组织的地方,如脉管的周围,还可同幼稚细胞发生这种肿瘤。瘤体呈实体性,大小不一,一般表面平滑。大的瘤体可发生溃疡、出血和继发感染,常成为后遗症。恶性者,具有范围不大的侵袭性。子宫以外的平滑肌瘤一般体积不大,多呈结节样,如胃肠壁的平滑肌瘤,质地坚硬,切面呈灰白色或淡红色。较大的肿瘤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平滑肌瘤通常包含两种成分,一般以平滑肌细胞为主,同时有一些纤维组织。平滑肌瘤细胞长梭形,胞浆丰富,胞核呈梭形,两端钝,不见间变,极少出现核分裂象,细胞有纵行的肌原纤维,染为深粉红色。瘤细胞常以束状纵横交错排列,或呈漩涡状分布。纤维组织在平滑肌瘤中多少不定(图3-2-26)。 2.平滑肌肉瘤 是一种恶性肿瘤,在动物中它比平滑肌瘤要少见得多。这种肿瘤通常直接从平滑肌组织发生,少数可由平滑肌瘤发生,特别是子宫的平滑肌瘤。 在组织学上,平滑肌肉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高分化的平滑肌肉瘤细胞的形态与平滑肌瘤细胞颇为相似,但前者可找到核分裂像。低分化的平滑肌肉瘤细胞体积较小,圆形,胞浆极少,胞核也呈圆形,核仁和核膜都不甚清楚,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均匀分布;稍分化的平滑肌肉瘤细胞两端有突起的胞浆,瘤细胞间不见纤维。 外科切除的同时进行活检。发生在前阴道内的肿瘤较难切除,冷冻外科可以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图3-2-27)。
(四)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giopericytoma)主要多发生于犬。这种肿瘤由Stout和Murray(1949)首先发现,研究认为该肿瘤起源于血管的外膜细胞,人和犬都可发生。据欧洲文献介绍,犬与人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有本质区别,犬的这种肿瘤应当属于纺锤细胞肉瘤。 多发生犬的四肢和躯干的皮下组织。瘤被皮可移动,大瘤浸润至肌束和筋膜之间,边界不清,瘤包膜破溃后,常继发感染和溃疡。活检可见纺锤细胞。外科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
(五)血管瘤 血管瘤(hem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动物,但幼龄动物比较多发。犬、猫、牛、马和猪等家畜都可以发生,并可发生于动物的全身各处,如皮肤、皮下深层软组织;也可见于舌、鼻腔、肝脏和骨骼等部位。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根据血管瘤的不同结构特点,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毛细血管瘤;(2)海绵状血管瘤(3)混合性血管瘤。 血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其表面并无完整包膜,可呈浸润性生长。瘤体的大小差异颇大,切面灰红色,质地比较松软。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的血管瘤,其中常充满血液,呈海绵状结构。血管瘤的特征为大量内皮细胞呈实性堆聚,或形成数量与体积不同的血管管腔,腔内充满红细胞。内皮细胞呈扁平状或梭状,胞浆很少,胞核椭圆形或梭形,无异型性。瘤组织中一般有多少不定的纤维组织将堆积的瘤细胞分隔为巢状。 关于治疗,实体性血管瘤可借手术切除或冷冻疗法治疗。多发性的或内脏型的则切除困难。体表的,孤立性的小血管瘤最好用CO2激光刀切除,既彻底又不出血。
图3-2-28
图3-2-29
图3-2-30
(六)犬可传播性的性肿瘤 犬可传播性的性肿瘤(canine transmissible venereal tumors)简称CTVT。研究证实这种肿瘤是通过接触而传播的肿瘤。随后继续有人研究,并命名为接触传染性淋巴瘤。又叫接触传染性淋巴肉瘤、犬的湿疣、性病肉芽肿瘤、传染性肉瘤等。 这种肿瘤主要生长在公犬的阴茎和包皮,母犬的外阴和阴道处。要检查公犬阴茎时,先进行麻醉或镇静,避免疼痛而抗拒检查。病初以小的丘疹出现,逐渐增大到直径为3~6cm大的肿块。因为血管形成,肿块颜色变红(图3-2-28、图3-2-29、图3-2-30)。 外科手术切除最好用激光刀或电刀,以防肿瘤细胞在伤口内的移植。手术后5个月内很少复发。放射疗法可用X线放射治疗,所用剂量为1500~2000rad。因TVT对放疗法敏感,故治愈率较高。化学疗法可单独使用环磷酰胺或配合强的松使用,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免疫疗法对泛发性的TVT可用自家疫苗治疗。其方法是利用患犬自身血液或血浆进行输血,或用TVT肿瘤的组织浆进行自家接种。
第四章 风湿病
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常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以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为特征。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骨骼肌、心肌、关节囊和蹄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中骨骼肌和关节囊的发病部位常有对称性和游走性,且疼痛和机能障碍随运动而减轻。胶原纤维发生纤维变性主要是由于在变态反应中产生的大量氨基己糖所引起,如果氨基己糖能被体内精蛋白所中和,则不会发生纤维变性或变性表现得不明显。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以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发病率较高。本病常见于马、牛、猪、羊、犬、家兔和鸡。
一、病因 风湿病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研究表明,风湿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并与溶血性链球菌(医学已证明为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已知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有两种。一种表现为化脓性感染,另一种则表现为延期性非化脓性并发病,即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病属于后一种类型,并得到了临床、流行病学及免疫学方面的支持。 (一)风湿病的流行季节及分布地区,常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疾病,如咽炎、喉炎、急性扁桃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与分布有关。风湿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在我国北部天气比较寒冷,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机会较多。而在链球菌感染流行后,常继而出现风湿病发病率的增高,二者在流行病学上甚为一致,因而此病在北方较南方为多见。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仅能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而且明显地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和复发。
(二)风湿病发作时,通过病例的鼻咽部拭子培养,可获得A型溶血性链球菌。A型溶血性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中,M-蛋白和C-多糖具有特异的抗原性;其产生的一些酶,亦具有抗原性,并能破坏相应的底物,如链球菌溶血素O(能分解血红蛋白)、链激酶(能激活血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之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分解纤维蛋白)、链球菌透明质酸酶(能分解透明质酸)、链道酶(能分解DNA)及链球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等。在链球菌感染时,初次接触抗原后7~10d,机体即有抗体形成。至今,临床上仍以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作为风湿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三)链球菌感染后10d内应用青霉素可以预防急性风湿病的发生。
(四)动物试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把大量的链球菌抗原包括蛋白、碳水化合物及粘肽注入家兔体内后,可产生风湿病征象和病变。
(五)风湿病发病虽然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是A型溶血性链球菌直接感染所引起。因为风湿病的发生并不是在链球菌感染的当时,而是在感染之后的2~3周左右发作;病例的血液培养与病变组织中也均未找到过溶血性链球菌。目前一般认为风湿病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在链球菌感染后,其毒素和代谢产物成为抗原,机体对此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和抗体在结缔组织中结合,使之发生了无菌性炎症。 目前,许多人提出了自身免疫学说,证据是在大多数风湿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出对心内膜和平滑肌(如血管壁)等起反应的自身抗体。链球菌与组织成分之间存在交叉反应,即M-蛋白与心肌抗原之间(抗M-蛋白抗体可与心肌内膜起反应导致风湿性心肌炎)、链球菌多糖与心肌糖蛋白之间、链球菌透明质酸酶与软骨的蛋白多糖复合物之间,均存在交叉免疫反应,因此风湿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家畜的风湿性疾病含义较广,在兽医临床上除风湿病外,还包括以四肢跛行症状为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它常发生于人,也见于各种家畜和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动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变在关节,但机体的其它系统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表现为关节肿胀、僵硬,最后发生畸形,甚至出现关节粘连。类风湿的特点是在体内能查出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体,它与自身的IgG相结合,故它是一种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关节局部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导致的最基本病变是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任何组织内的血管炎。 目前对家畜风湿病的原因和病理发生研究得还很不够。至于A型溶血性链球菌对家畜的致病作用与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是否完全相同,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此外,根据动物试验结果证明,不仅溶血性链球菌,而且他种抗原(细菌蛋白质、异种血清、经肠道吸收的蛋白质)及某些半抗原性物质也有可能引起风湿性疾病。有人通过给家兔大量注射马血清曾成功地引起肌肉风湿病。但以后又有人证明这不仅可以引起肌肉风湿病,而且还可以引起关节风湿病、结节性关节周围炎、神经周围纤维织炎和皮下纤维织炎等。 此外,经临床实践证明,风、寒、潮湿、过劳等因素在风湿病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畜舍潮湿、阴冷,大汗后受冷雨浇淋,受贼风特别是穿堂风的侵袭,夜卧于寒湿之地或露宿于风雪之中,以及管理使役不当等都是易发风湿病的诱因。 近年来也有人注意到病毒感染与风湿病的关系。如将柯萨奇B4病毒经静脉注给狒狒后,可产生类似风湿性心瓣膜病变;如将链球菌同时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小白鼠,可使心肌炎发病率增高,病变加重。在风湿病瓣膜病变中活体检查时也有发现病毒抗原者。因而提出病毒感染在发病中的可能性。但是以青霉素预防风湿热(风湿病的急性期)复发确实有显著疗效,这一点很难用病毒学说解释。也有人提出可能是链球菌的产物能提高对这些病毒的感受性,但却没有足够的证据。
二、病理 风湿病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的炎症,按照发病过程可以分为三期。 (一)变性渗出期 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肿胀、分裂,形成粘液样和纤维素样变性和坏死,变性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浆液渗出。结缔组织基质内蛋白多糖(主要为氨基葡萄糖)增多。此期可持续1~2个月,以后恢复或进入第二、三期。
(二)增殖期 本期的特点是在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出现风湿性肉芽肿或阿孝夫小体(Aschoff body),亦称为风湿小体,这是风湿病特征性病变,是病理上确诊风湿病的依据,而且是风湿活动的指标。小体中央纤维素样坏死,其边缘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风湿细胞。风湿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呈嗜碱性,核大,呈圆形、空泡状,具有明显的核仁,有时出现双核或多核,形成巨细胞。小体内尚有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到后期,风湿细胞变成梭形,形状如成纤维细胞,而进入硬化期。此期持续约3~4个月。 (三)硬化期(瘢痕期) 小体中央的变性坏死物质逐渐被吸收,渗出的炎性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在肉芽肿部位形成瘢痕组织。此期持续约2~3个月。 由于本病常反复发作,上述三期的发展过程可以交错存在,历时约需4~6个月。第一期及第二期中常伴有浆液的渗出与炎性细胞的浸润,这种渗出性病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临床上各种显著症状的产生。在关节和心包的病理变化以渗出为主,而瘢痕的形成则主要见于心内膜和心肌,特别是心瓣膜。
三、分类及症状 风湿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病的肌群、关节及蹄的疼痛和机能障碍。疼痛表现时轻时重,部位多固定但也有转移的。风湿病有活动型的、静止型的,也有复发型的。根据其病程及侵害器官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临床上常见的分类方法和症状如下。 (一)根据发病的组织和器官的不同分为: 1.肌肉风湿病(风湿性肌炎) 主要发生于活动性较大的肌群,如肩臂肌群、背腰肌群、臀肌群、股后肌群及颈肌群等。其特征是急性经过时发生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炎性渗出物积聚于肌肉结缔组织中,而慢性经过时则出现慢性间质性肌炎。 因患病肌肉疼痛,故表现运动不协调,步态强拘不灵活,常发生1~2肢的轻度跛行。跛行可能是支跛、悬跛或混合跛行。其特征是随运动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有减轻或消失的趋势。风湿性肌炎时常有游走性,时而一个肌群好转而另一个肌群又发病。触诊患病肌群有痉挛性收缩,肌肉表面凹凸不平而有硬感,肿胀。急性经过时疼痛症状明显。 多数肌群发生急性风湿性肌炎时可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1~1.5℃,结膜和口腔黏膜潮红,脉搏和呼吸增数,血沉稍快,白细胞数稍增加。重者出现心内膜炎症状,可听到心内性杂音。急性肌肉风湿病的病程较短,一般经数日或1~2周即好转或痊愈,但易复发。当转为慢性经过时,病畜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畜肌肉及腱的弹性降低;重者肌肉僵硬,萎缩,肌肉中常有结节性肿胀。病畜容易疲劳,运步强拘。 猪患风湿性肌炎时,触诊和压迫患部有疼痛反应,肌肉表面不平滑,发硬而温热。当转为慢性经过时则患病肌肉萎缩(臀肌更明显)。疼痛有游走性,出现交替跛行。病猪躺卧、不愿起立,运步时步态强拘,不灵活。病猪逐渐消瘦。听诊心脏时有的能听到缩期杂音。 2.关节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 最常发生于活动性较大的关节,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等。脊柱关节(颈、腰部)也有发生。常对称关节同时发病。有游走性。 本病的特征是急性期呈现风湿性关节滑膜炎的症状。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水肿,滑液中有的混有纤维蛋白及颗粒细胞。患病关节外形粗大,触诊温热、疼痛、肿胀。运步时出现跛行。跛行可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减轻或消失。病畜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脉搏及呼吸均增数。有的可听到明显的心内性杂音。 转为慢性经过时则呈现慢性关节炎的症状。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增生、肥厚,因而关节肿大且轮廓不清,活动范围变小,运动时关节强拘。他动运动时能听到噼啪音。 3.心脏风湿病(风湿性心肌炎) 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的症状。听诊时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增强,有时出现期外收缩性杂音。对于家畜风湿性心肌炎的研究材料还很少,有人认为风湿性蹄炎时波及心脏的最多,也最严重。
图4-1-01
图4-1-02
(二)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 1.颈风湿病 常发生于马、骡、牛,有时猪也发生。主要为急性或慢性风湿性肌炎,有时也可能累及颈部关节。表现为低头困难(两侧同时患病时,俗称低头难)或风湿性斜颈(单侧患病)。患病肌肉僵硬,有时疼痛(图4-1-01、图4-1-02)。 2.肩臂风湿病(前肢风湿) 常见于马、骡、牛、猪。主要为肩臂肌群的急性或慢性风湿性炎症。有时亦可波及肩、肘关节。病畜驻立时患肢常前踏,减负体重。运步时则出现明显的悬跛。两前肢同时发病时,步幅短缩,关节伸展不充分。 3.背腰风湿病 常见于马、骡及牛,猪亦有发生。主要为背最长肌、髂肋肌的急性或慢性风湿性炎症,有时也波及腰肌及背腰关节。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慢性经过的背腰风湿病。病畜驻立时背腰稍拱起,腰僵硬,凹腰反射减弱或消失。触诊背最长肌和髂肋肌等发病的肌肉时,僵硬如板,凹凸不平。病畜后躯强拘,步幅短缩,不灵活。卧地后起立困难。 4.臀股风湿病(后肢风湿) 常见于马、骡、牛,有时猪也发病。病变常侵害臀肌群和股后肌群,有时也波及髋关节。主要表现为急性或慢性风湿性肌炎的症状。患病肌群僵硬而疼痛,两后肢运动缓慢而困难,有时出现明显的跛行症状。
(三)根据病理过程的经过分为: 1.急性风湿病 发病急剧,疼痛及机能障碍明显。常出现比较明显的全身症状。一般经过数日或1~2周即可好转或痊愈,但容易复发。 2.慢性风湿病 病程拖延较长,可达数周或数月之久。患病的组织或器官缺乏急性经过的典型症状,热痛不明显或根本见不到。但病畜运动强拘,不灵活,容易疲劳。 犬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病初出现游走性跛行,患病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数周乃至数月后则出现特征性的X线摄影变化,即患病关节的骨小梁密度降低,软骨下见有透明囊状区和明显损伤并发生渐进性糜烂,随着病程的进展,关节软骨消失,关节间隙狭窄并发生关节畸形和关节脱位。
四、诊断 到目前为止风湿病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在临床上主要还是根据病史和上述的临床表现加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下述辅助诊断。 水杨酸钠皮内反应试验:用新配制的0.1%水杨酸钠10ml,分数点注入颈部皮内。注射前和注射后30min、60min分别检查白细胞总数。其中白细胞总数有一次比注射前减少五分之一,即可判定为风湿病阳性。据报道,本法对从未用过水杨酸制剂的急性风湿病病马的检出率较高,一般检出率可达65%。 血常规检查:风湿病病马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减少(病初),单核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纸上电泳法检查:病马血清蛋白含量百分比的变化规律为清蛋白降低最显著,β-球蛋白次之;γ-球蛋白增高最显著,a-球蛋白次之。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变小。 目前在医学临床上对风湿病的诊断已广泛应用对血清中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各种抗体与血清非特异性生化成分进行测定,主要有下面几种。 1.红细胞沉降率(ESR) 这是一项较古老但却是鉴别炎性及非炎性疾病的最简单、廉价的实验室指标。 2.C反应蛋白(CRP) 是一种急性时向反应蛋白,在风湿病活动期、感染、炎症、高烧、恶性肿瘤、手术、放射病时CRP水平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迅速降至正常,若再次升高可作为风湿病复发的预兆。急性风湿48~72h CRP水平可达峰值,一个月后,多变为阴性。 3.抗核抗体(ANA) 是针对细胞核任何成分所产生的抗体。由于细胞核包括许多成分,因此抗核抗体也有许多种类。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 4.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测定 抗“O”高于500单位为增高。此试验可证明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为有代表性的反应。但抗“O”阳性并不能说明肯定患有风湿病。 5.其它 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透明质酸酶及抗链球菌激酶等的测定,在风湿病实验室检查中也较常用。 以上实验室检验指标仅作为兽医临床的参考。 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及X线摄影检查外,还可作类风湿因子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 在临床上风湿病除注意与骨质软化症进行鉴别诊断外,还要注意与肌炎、多发性关节炎、神经炎,颈和腰部的损伤及牛的锥虫病等疾病作鉴别诊断。
五、治疗 风湿病的治疗要点是:消除病因、加强护理、祛风除湿、解热镇痛、消除炎症。除应改善病畜的饲养管理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外,还应采用下述治疗方法。 (一)应用解热、镇痛及抗风湿药 在这类药物中以水杨酸类药物的抗风湿作用最强。这类药物包括水杨酸、水杨酸钠及阿司匹林等。临床经验证明,应用大剂量的水杨酸制剂治疗风湿病,特别是治疗急性肌肉风湿病疗效较高,而对慢性风湿病疗效较差。 口服:马、牛10~60g/次,猪、羊2~5g/次,犬、猫0.1~0.2g/次。 注射:马、牛10~30g/次,猪、羊2~5g/次,犬0.1~0.5g/次,每日一次,连用5~7次。也可将水杨酸钠与乌洛托品、樟脑磺酸钠、葡萄糖酸钙联合应用。 保泰松及羟保泰松,后者是前者的衍生物,其优点是抗风湿作用较保泰松略强,副作用小。羟保泰松的作用与氨基比林相似,但抗炎及抗风湿作用较强,解热作用较差,临床上常用于风湿症的治疗。其用法和剂量是:保泰松片剂(每片0.1g),口服马4~8mg/kg体重,猪、羊33mg/kg体重,犬20mg/kg。每日两次,3d后用量减半。羟保泰松,马前两天12mg/kg体重,后五天6mg/kg体重,连续口服7d。
(二)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能抑制许多细胞的基本反应,因此有显著的消炎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同时还能缓和间叶组织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反应性,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临床上常用的有: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醋酸泼尼松(强的松)、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注射液等。它们都能明显地改善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但容易复发。
(三)应用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 风湿病急性发作期,无论是否证实机体有链球菌感染,均需使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日2~3次,一般应用10~14d。不主张使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因为磺胺类药物虽然能抑制链球菌的生长,却不能预防急性风湿病的发生。
(四)应用碳酸氢钠、水杨酸钠和自家血液疗法 其方法是,马、牛每日静脉内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200ml,10%水杨酸钠溶液200ml;自家血液的注射量为第一天80ml,第三天100ml,第五天120ml,第七天140ml。七天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一周,可连用两个疗程。该方法对急性肌肉风湿病疗效显著,对慢性风湿病可获得一定的好转。
(五)中兽医疗法 应用针灸治疗风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选用不同的穴位。中药方面常用的方剂有通经活络散和独活寄生散。醋酒灸法(火鞍法)适用于腰背风湿病,但对瘦弱、衰老或怀孕的病畜应禁用此法。
(六)应用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对风湿病,特别是对慢性经过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局部温热疗法:将酒精加热至40℃左右,或将麸皮与醋按4:3的比例混合炒热装于布袋内进行患部热敷,每日1~2次,连用6~7d。亦可使用热石蜡及热泥疗法等。在光疗法中可使用红外线(热线灯)局部照射,每次20~30min,每日1~2次,至明显好转为止。 电疗法:中波透热疗法、中波透热水杨酸离子透入疗法、短波透热疗法、超短波电场疗法、周林频谱疗法及多元频谱疗法等对慢性经过的风湿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急性蹄风湿的初期,应以止痛和抑制炎性渗出为目的,可以使用冷蹄浴或用醋调制的冷泥敷蹄等局部冷疗法。 激光疗法:近年来应用激光治疗家畜风湿病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常用的是6~8mW的He-Ne激光作局部或穴位照射,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min,每日一次,连用10~14次为一个疗程,必要时可间隔7~14d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七)局部涂擦刺激剂 局部可应用水杨酸甲酯软膏(处方:水杨酸甲酯15g、松节油5ml、薄荷脑7g、白色凡士林15g),水杨酸甲酯莨菪油擦剂(处方:水杨酸甲酯25g、樟脑油25ml、莨菪油25ml),亦可局部涂擦樟脑酒精及氨擦剂等。
六、预防 在北方风湿病的发病率较高,对生产危害亦较大,加之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又缺乏行之有效的预防办法,因此在风湿病多发的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家畜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要做到精心饲养,注意使役,勿使其过度劳累。使役后出汗时不要系于房檐下或有穿堂风处,免受风寒。厩舍应保持卫生、干燥、冬季时应保温以防家畜受潮湿和着凉。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家畜上呼吸道疾病,如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鼻卡他等疾病应及时治疗。如能早期大量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彻底治疗,对风湿病的发生和复发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第五章 眼病
第一节 眼的解剖生理
图5-1-01
图5-1-02
眼由眼球及其附属组织构成,是视觉器官,其功能由下列5种结构完成(图5-1-01、图5-1-02)。 感光结构:由视网膜内视锥(又名圆锥)细胞及视杆(又名圆柱)细胞接受外界光刺激,经由视神经、视束而达大脑枕叶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屈光结构:包括角膜、眼房液、晶状体及玻璃体,使外界物像集焦在视网膜上。 营养结构:包括进入眼内的血管、葡萄膜及眼房液。 保护结构:包括眼睑、结膜、泪器、角膜、巩膜和眼眶。 运动结构:包括眼球退缩肌、眼球直肌和眼球斜肌。 眼球位于眶窝内,借筋膜与眶壁联系,周围有脂肪垫衬,以减少震荡。眼球前方有眼睑保护。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一、眼球壁 眼球壁分为外、中、内3层,在眼球后及下方有视神经自眼球通向脑。 (一)外层 外层即纤维膜(fibrous tunic) 由坚韧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其前面小部分为透明的角膜,大部分则为乳白色不透明的巩膜,角膜、巩膜的移行处叫作角膜缘。 1.角膜(cornea) 位于眼球前部,质地透明,具有屈折光线的作用,是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膜的面积在白昼活动的动物约为巩膜的1/5,晚间活动动物约为巩膜的1/3~1/2。组织学上,角膜由外向内可分为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五层。角膜最表面的上皮细胞层的再生力强。马角膜中央的厚度为0.8mm,外周1.5mm;牛角膜中央厚度为1.5mm,外周1.5~1.8mm;猪角膜中央厚度为1.2mm,外周为0.8mm;狗中央厚、边缘薄;猫则变化大,不一致。狗和猫最厚不超过1.0mm。 角膜的营养:角膜本身无血管,其营养主要来自角膜缘毛细血管网和眼房液。角膜缘毛细血管网是由表面的结膜后动脉和深部的睫状前动脉分支组成。通过血管网的扩散作用,将营养和抗体输送到角膜组织。代谢所需的氧,80%来自空气,15%来自角膜缘毛细血管网,5%来自眼房液。 角膜的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眼支的分支,由四周进入基质层,穿过前弹力层密布于上皮细胞间。所以角膜知觉特别敏锐,任何微小刺激或损伤皆能引起疼痛、流泪和眼睑痉挛等症状。 角膜的透明性:角膜的透明,主要取决于角膜本身无血管,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含水量和屈折率恒定,同时还有赖于上皮和内皮细胞的结构完整和功能健全。 2.巩膜(sclera) 质地坚韧,不透明,呈乳白色。它是由致密相互交错的纤维所组成,但其表面的巩膜组织则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所构成。巩膜的厚度各处不同,视神经周围最厚,各直肌附着处较薄,最薄部分是视神经通过处。巩膜的血液供应,在眼直肌附着点以后由睫状后短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的分支供应;在眼直肌附着点以前则由睫状前动脉供应。表层巩膜组织富有血管,但深层巩膜的血管和神经皆较少,代谢缓慢。 3.角膜缘(limbus of cornea) 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角膜镶在巩膜的内后方,并逐渐过渡到巩膜组织内。角膜缘毛细血管网即位于此处。 Schlemm氏管(又名巩膜静脉丛) Schlemm氏管是围绕前房角的不规则的环状结构,外侧和后方被巩膜围绕,内侧与小梁网邻近。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所构成,外侧壁有许多集液管与巩膜内的静脉网沟通。 小梁网(trabecular meshwork) 为前房角周围的网状结构,介于Schlemm氏管与前房之间。它以胶原纤维为核心,其外面围以弹力纤维和内皮细胞。小梁相互交错,形成富有间隙的海绵状结构,具有筛网的作用,房水中的微粒多被滞留于此,很少能进入Schlemm氏管。
(二)中层 中层即葡萄膜(uvea),又名色素膜(tunica pigmentosa)或称血管膜(vascular tunic),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有营养视网膜外层、晶体和玻璃体,以及遮光的作用。由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3部分。 1.虹膜(iris) 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是葡萄膜的最前部。虹膜中央有一孔叫做瞳孔(pupil),光线透过角膜经过瞳孔才进入眼内。草食兽的瞳孔为横卵圆形,猪和狗为圆形。猫的瞳孔为垂直的缝隙状。马瞳孔上缘有2~4个深色乳头,称虹膜粒(iris-granules),羊也有,但较小。虹膜表面有高低不平的隐窝和辐射状的隆起皱襞,形成清晰的虹膜纹理。发炎时,因有渗出物与细胞浸润,致使虹膜组织肿胀和纹理不清。虹膜内有排列成环状和辐射状的两种平滑肌纤维。环状肌(瞳孔括约肌)收缩时瞳孔缩小,辐射肌(瞳孔开大肌)收缩时瞳孔散大。环状肌受到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而辐射肌则受交感神经支配。瞳孔能随光线强弱而收缩或散大,就是由于这些肌肉的作用。瞳孔受光刺激而收缩的功能称瞳孔反射(pupil reflex)或对光反应(response to light),它是互感性的。虹膜组织内密布三叉神经纤维网,故感觉很敏锐。组织学上,虹膜由前到后可分为5层,即内皮细胞层,前界膜、基质层、后界膜以及后上皮层。 2.睫状体(ciliary body) 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移行为脉络膜,是葡萄膜的中间部分,外侧与巩膜邻接,内侧环绕晶状体赤道部,面向后房及玻璃体。睫状体前厚后薄,横切面呈一尖端向后,底向前的三角形。前1/3肥厚部称睫状冠(corona ciliaris),其内表面有数十个纵行放线状突起,称睫状突(ciliary processes),它有调节晶状体屈光度的作用,睫状突表面的睫状上皮细胞具有分泌房水的功能,后2/3薄而平叫睫状环(orbiculus ciliaris),它以锯齿缘(ora serrata)为界,移行于脉络膜。从睫状体至晶状体赤道部有纤细的晶状体悬韧带(又名睫状小带zonula ciliaris ,或zinn’s band)与晶状体相连。睫状肌受睫状短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借其本身的弹性导致凸度增加,从而加强屈光力,起调节作用;同时促进房水流通。睫状突一旦遭受病理性破坏,可引起眼球萎缩。 组织学上睫状体由外向内分5层,即睫状肌、血管层、Burch氏膜、上皮层与内界膜。 3.脉络膜(choroid) 为葡萄膜的最后部分。约占血管膜的3/5。前起锯齿缘与睫状环相接,后止于视神经周围,介于巩膜与视网膜之间。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有营养视网膜外层的功能。眼球后壁的脉络膜内面有一片青绿色三角区,带有金属样光泽,叫做照膜,它能将进入眼中并已透过视网膜的光线反射回来以加强视网膜的作用。猪无照膜。脉络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睫状后短动脉,脉络膜周边部则由睫状后长动脉的返回支供给。神经纤维来自睫状后短神经,其纤维末端与色素细胞和平滑肌接触,但无感觉神经纤维,故无痛觉。
(三)内层 内层即视网膜(retina),为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为视部(固有网膜)和盲部(睫状体和虹膜部)。视网膜是眼的感光装置,它由大量各种各样的感光成分、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其感光成分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光照亮度很弱时,只有视杆细胞有感光作用,而在光照亮度很强时,视锥细胞却是主要的感光部分。因此,视杆细胞是晚间的感光装置,而视锥细胞则是白昼的感光装置。 视部占视网膜的大部分,在葡萄膜内面,由色素层和固有视网膜构成。色素层与脉络膜附着较紧,与固有视网膜易于分开。固有视网膜在活体呈透明淡粉红色,死后浑浊变成灰白色。在视网膜后的稍下方为视神经通过的部分,叫做视神经乳头。马的视神经乳头呈横卵圆形,宽4.5~5.5mm,高约2mm。牛的呈卵圆形,长4~6mm,宽5.5mm,扁平而没有显著轮廓,有4个动脉分支。犬的视神经乳头恰位于绿毡之下,偏靠鼻侧,略呈肾形或蚕豆形,常呈淡粉色。周围有3束主要的血管分支,1束向背侧延伸,另两束分别向颞侧和鼻侧的下方延伸。视神经乳头为视网膜之视神经纤维集中成束处,向后穿出巩膜筛板再折向后方。转折处略成低陷,属生理状凹陷,低于周围作杯状,又称生理杯,视神经处仅有视神经纤维,没有感光结构,生理上此处不能感光成像,称为盲点。视网膜中央动脉由此分支,呈放射状分布于视网膜。在眼球后端的视网膜中央区(area centralis retina )集中大量圆锥细胞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相当于人眼视网膜黄斑部,此部位的视功能即临床上所指的视力。 盲部:被覆在睫状体和虹膜的内面,没有感光作用。犬的视力不很发达,其睫状体调节力差。但有较大的双眼视野,视觉区较宽。犬的视觉最大特征是色盲,其视网膜上视杆细胞占绝大多数,视锥细胞数量极少,对色觉敏感度低,区别彩色能力很差。其暗视力十分发达,对光觉敏感度强,远近感觉差,测距性差,视网膜上无黄斑,视力仅20~30m。 组织学上,视网膜由外向内分为10层:即色素上皮层、杆细胞和锥体细胞层、外界膜、外颗粒层、外丛状层、内颗粒层、内丛状层、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以及内界膜。
二、眼球内容物 在眼球内充满透明的内容物,使眼球具有一定的张力,以维持眼球的正常形态,并保证了光线的通过和屈折。这些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和角膜共同组成眼球透明的屈光间质。
图5-1-03
图5-1-04
(一)房水(aqueous humour) 房水又叫眼房液,是透明的液体,由睫状体的无色素上皮以主动分泌的形式生成,充满眼前房和眼后房内。眼房液不断地流动,以运送营养及代谢产物,它有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的功能,同时也是维持和影响眼内压的主要因素。房水中蛋白质少,抗体少,而维生素C、乳酸等含量高于血液,并含有透明质酸。碳酸酐酶抑制剂可减少房水生成。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空隙叫做眼房,分为前房和后房两部分,前房(anterior chamber) 是角膜后面、虹膜和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空隙,充满着房水,其周围以前房角为界。后房(posterior chamber)是虹膜后面、睫状体和晶状体赤道之间的环形间隙。前房角(angle of anterior chamber):由角膜和巩膜、虹膜和睫状体的移行部分组成,此处有细致的网状结构,称为小梁网,为房水排出的主要通路。当前房角阻塞时,可导致眼内压的升高。房水的流出途径: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先进入后房,经瞳孔进入前房,再经前房角小梁网、Schlemm氏管和房水静脉,最后经睫状前静脉而进入血液循环(图5-1-03、图5-1-04)。当这种正常的循环通路被破坏时,眼房液就积聚于眼内,引起眼内压增高。
(二)晶状体(lens) 晶状体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碟状凹内,借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联系以固定其位置。晶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前面的凸度较小,后面的凸度较大。前面与后面交接处称为赤道部。前曲面和后曲面的顶点分别称为前极和后极。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所组成。晶状体囊是一层透明而具有高度弹性的薄膜,可分为前囊和后囊。 晶状体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the lens):是连接晶状体赤道部和睫状体的组织。一部分起自睫状突,附着于晶状体赤道部后囊上,另一部分起自睫状环,附着于晶状体赤道部前囊上。还有一部分起自锯齿缘,止于后囊上。 晶状体无血管和神经,其营养主要来自房水,通过晶状体囊扩散和渗透作用,吸取营养,排出代谢产物。 晶状体是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位,并和睫状体共同完成调节功能。哺乳动物的眼在看不同距离物体时,能改变眼的折光力,使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折光是借改变晶状体的曲率半径来完成的。当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的曲率和折光力都增大。当看远物时,晶状体的曲率和折光力都减少。
(三)玻璃体(vitreous body)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其主要成分为水,约占99%。玻璃体充满在晶状体后面的眼球腔内,其前面有一凹面称碟状凹,以容纳晶状体。玻璃体的外面包一层很薄的透明膜称为玻璃体膜。玻璃体无血管神经,其营养来自脉络膜、睫状体和房水,本身代谢作用极低,无再生能力,损失后留下的空间由房水填充。玻璃体的功能除有屈光作用外,主要是支撑视网膜的内面,使之与色素上皮层紧贴。玻璃体若脱失,其支撑作用大为减弱,易导致视网膜脱离。
三、眼附属器的解剖生理 眼附属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 (一)眼睑(eye lids) 眼睑分上眼睑和下眼睑,覆盖眼球前面,有保护眼球,防止外伤和干燥的功能。两眼睑之间的间隙叫睑裂(palpebral fissure)。上、下眼睑连接处称眦部(canthus)。外侧称外眦(outer canthus),呈锐角;内侧叫做内眦(inner canthus),呈钝圆形。眼睑的游离边缘叫做睑缘。在眼内眦部有一半月状结膜褶,褶内有一弯曲的透明软骨称第三眼睑(通称瞬膜nictitating membrane)。眼睑有两种横纹肌,一是眼轮匝肌,由面神经支配,司眼睑的闭合。另一是上睑提肌,由动眼神经支配,司上睑提起。近睑缘外有一排腺体叫睑板腺,又叫Meibom氏腺,其导管开口于睑缘,分泌脂性物,可湿润睑缘。眼睑组织分为5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皮肤、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肌层、纤维层(睑板)和睑结膜。眼睑皮下注射即是将药液注射在皮下结缔组织内。
(二)结膜(conjunctiva)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后面和眼球前面。按其不同的解剖部位分为睑结膜(palpebral c.)、球结膜(bulbar c.)和穹窿结膜(fornical c.)。睑结膜和球结膜的折转处形成结膜囊(conjunctival sac)。 副泪腺(Harder氏腺)不是所有动物都具有,只有相当少的家畜才具有,犬、猫均无副泪腺,但有分泌浆液的瞬膜腺,和泪腺的分泌物共同形成泪液,协助保持眼睑和角膜的润滑。 在上、下眼睑均有胶原性结缔组织构成的睑板,可维持眼睑的外形,上、下睑板内均含有高度发达的睑板腺,开口于眼睑缘,是变态的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状物可滑润眼睑与结膜,防止外界液体进入结膜囊,猫的睑板腺最发达,猪最不发达。 结膜的血管来自眼睑动脉弓和睫状前动脉。静脉大致与动脉伴行。来自睫状前动脉的分支叫做结膜前动脉,分布于角膜缘附近的球结膜,并和结膜后动脉吻合。结膜的感觉受三叉神经支配。
(三)泪器 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泪腺位于眼眶处上方的泪腺窝内,为一扁平椭圆形腺体,有12~16条很小的排泄管,开口于上眼睑结膜。泪腺分泌泪液,湿润眼球表面,大量的泪液有冲除细小异物的作用,泪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犬的泪液61.7%由泪腺分泌,第三眼睑腺分泌35.2%,其它3.1%由睑板腺及粘液细胞产生。 泪道(lacrimal passages)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泪点(lacrimal puncta)上下各一。泪小管(lacrimal canaliculi)接连泪点与泪囊。泪囊(lacrimal sac)呈漏斗状,位于泪骨的泪囊窝内。其顶端闭合成一盲端,两泪小管从盲端下方侧面与泪囊相通。泪囊的下端与鼻泪管相通。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位于鼻腔外侧壁的额窦内,向下走,开口于鼻腔的下鼻道。约有50%的犬有两个鼻泪管开口。长吻犬的鼻泪管较直;短吻犬的鼻泪管有折转,易发生堵塞。
(四)眼外肌 眼外肌是使眼球运动的肌肉,附着在眼球周围,计有眼球直肌(4条)、眼球斜肌(2条)和眼球退缩肌(1条)。 眼球直肌起始于视神经孔周围,包围在眼球退缩肌的外周,向前以腱质抵于巩膜,分上直、下直、内直和外直肌。眼球直肌的作用是使眼球环绕眼的横轴或垂直轴运动。眼球斜肌分为上斜和下斜肌;眼球上斜肌起始于筛孔附近,沿眼球内直肌的内侧前走,抵于巩膜表面。眼球下斜肌起始于泪骨眶面、泪囊窝后方的小凹陷内,向外斜走,靠近眼球外直肌抵于巩膜上。眼球斜肌的作用是使眼球沿眼轴转动。眼球退缩肌包围在视神经周围,起始于视神经孔周缘,向前固着于巩膜周围,可牵引眼球向后。 除了外直肌受外展神经、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外,其余皆受动眼神经支配。 除上述七条肌肉外,眼睑部尚有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
(五)眼眶(orbit) 眼眶系一空腔,由上、下、内、外四壁构成,底向前、尖朝后。眼眶四壁除外侧壁较坚固外,其它三壁骨质菲薄,并与副鼻窦相邻,故一侧副鼻窦有病变时,可累及同侧的眶内组织。
四、眼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一)血液供应及淋巴 眼球及其附属器的血液供应,除眼睑浅组织和泪囊一部分是来自颈外动脉系统的面动脉外,几乎全是由颈内动脉系统的眼动脉供应。静脉有3个回流途径: 1.视网膜中央静脉(central retinal vein) 和同名动脉伴行,或经眼上静脉或直接回流至海绵窦(cavernous venous sinus)。 2.涡静脉(vortex vein) 共4~6条,收集虹膜和睫状体的部分血液以及全部脉络膜的血液,均在眼球赤道部后方四条直肌之间,穿出巩膜,经眼上静脉、眼下静脉而进入海绵窦。 3.睫状前静脉(anterior ciliary vein) 收集虹膜、睫状体和巩膜的血液,经眼上、下静脉而进入海绵窦。眼下静脉通过眶下裂与翼状静脉丛(pterygoid venous plexus)相交通。 淋巴:眼球有前、后淋巴管,在睫状体境界部相交通。
(二)神经支配 1.眼球的神经支配 眼球是受睫状神经支配,该神经含有感觉、交感和副交感纤维。 2.眼附属器的神经支配 运动神经: (1)动眼神经(ocular motor nerve)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支配上斜肌。 (3)外展神经(abducent nerve)支配外直肌。 (4)面神经(facial nerve)支配睑轮匝肌。 感觉神经: (5)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为三叉神经第1支,支配眼睑、结膜、泪腺和泪囊。 (6)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为三叉神经第2支,支配下睑、泪囊、鼻泪管。
五、眼的感光作用 动物对外界物体的形状、光亮、色彩、大小、方向和距离的感觉,主要依靠视分析器,将进入眼内的光线借特殊的屈光装置,使焦点集合在视网膜上。实际上无论是人还是家畜只能感受到电磁波光谱中极小一部分(波长在380~760nm之间)的光线。 眼的屈光装置有二:首先靠眼的调节,晶状体将外来的平行光线屈光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真实的倒像。其次是瞳孔反射,外来光线都得经角膜、眼前房,再通过瞳孔而射入,如果角膜失去透明性,即使后面的组织都正常,也不能感光。瞳孔好比照相机上的光圈 ,可以改变大小。当强光射来时就收缩,以限制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因而带有保护性的机能。除光线外其它刺激如疼痛、激怒、惊恐等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兴奋时或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兴奋时,瞳孔均可散大。动物窒息或临死前眼神经中枢麻痹,瞳孔可极度散大。
第二节 眼的检查法
给家畜检查眼病,除应询问了解病史外,还要进行视诊、触诊与眼科器械的检查来观察确定眼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一、眼的一般检查 (一)视诊 应将动物安置或牵至安静场所使其头部向着自然光线,由外向内逐步进行。 1.眼睑 应检查眼球与眼睑、眼眶的关系,眼裂大小、眼睑开闭情况,眼睑有无外伤、肿胀、蜂窝织炎和新生物。上眼睑出现凹陷,是眼压低的表现。 2.结膜 应检查结膜色彩,有无肿胀、溃疡、异物、创伤和分泌物。 3.角膜 应检查角膜有无外伤,表面光滑还是粗糙,浑浊程度,有无新生血管或赘生物。正常情况下角膜本身没有可见的血管,一旦在角膜上出现树枝状新生血管则为浅层炎症之征,若呈毛刷状则为深层炎症之征。 4.巩膜 注意血管变化。 5.眼前房 注意透明度与深度,有无炎性渗出物、血液或寄生虫。 6.虹膜 应注意虹膜色彩和纹理。马虹膜粒又叫黑体(corpora nigra),位于瞳孔上游离缘,下游离缘则较小,为褐色的结节状物,对瞳孔调节光线有帮助。虹膜粒萎缩与虹膜睫状体炎和周期性眼炎有关。 7.瞳孔 注意其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应。瞳孔反射并不能证明视力存在与否。正常眼的瞳孔遇强光而缩小,黑暗处放大。 8.晶状体 注意其位置,有无浑浊和色素斑点存在,可使用散瞳药以便观察。
(二)触诊 主要检查眼睑的肿胀、温热程度和眼的敏感度以及眼内压的增减。
二、眼的器械检查 (一)用光源检查 应用凹面反光镜检查时,检查者拿反光镜站于被检动物眼的前方,收集照射光源再反射到被检动物眼内,然后由反光镜的中央孔观察眼前部。用电筒光源从侧方直接照射,也可进行眼前部的检查。
(二)角膜镜检查法 角膜镜(Placido氏角膜盘)是一个直径25cm的带有手柄的圆板,板面绘有黑白相间的同心圆,中心有一小圆孔(图5-2-01)。检查时让被检动物背光站立,打开眼睑并将角膜盘放在眼前活动,通过小圆孔,观察角膜所映照的同心圆影像。同心圆规则,表示角膜平整透明,弯曲度正常,角膜无异常;同心圆为椭圆形,表示角膜不平;同心圆呈梨状,乃圆锥角膜之征;如角膜表面有溃疡或不平滑时反映的图像则成波纹样、锯齿状,不是同心形,甚至呈现间断残缺图像,此乃角膜浑浊或有伤痕之特征。
图5-2-01
图5-2-02
图5-2-03
(三)烛光映像检查(Purkinje-Sanson氏映像检查) 在暗室或夜间进行。在被检眼的侧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将烛光前后移动,并同时进行观察。在眼正常家畜的眼内可看到3个深浅不同的烛光映像:即角膜面映像,它是大而明亮的正像,晶状体前囊上最大最暗淡的正像以及晶状体后囊上最小的倒像(图5-2-02)。 若移动烛光,第一和第二个映像随烛光同向移动,第三个映像则反向移动。 若3个映像全部不清或无映像,表示角膜浑浊严重,角膜透明和反光不良。若第一个映像清晰,第二和第三映像不清或无像,表示角膜正常、晶状体反光不良、房水或晶状体透光不良或缺晶状体。若仅第三个映像不清或无像,表示角膜、房水和晶状体前囊正常,而晶状体透光和反光不良。
(四)检眼镜法 检眼镜种类很多,可分为直接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用直接检眼镜所看到的眼底像是较原眼底放大约16倍的正像;用间接检眼镜所看到的眼底是放大4~5倍的倒像。不论何种检眼镜,都具有照明系统和观测系统,常用的May氏检眼镜为直接检眼镜(图5-2-03),是由反射镜和回转圆板组成。圆板上装有一些小透光镜,若旋转该圆板,则各透光镜交换对向反射镜镜孔。各小透光镜均记有正(+)、负(-)符号;正号多用于检查晶状体和玻璃体,负号用于检查眼底。 检查玻璃体和眼底之前30~60min,应当向被检眼滴入1%硫酸阿托品2~3次,用以散瞳,检查者接近动物,左手执笼头,右手持检眼镜靠近动物右眼1~2cm,使光源对准瞳孔,打开开关让光线射入患眼,调整好转盘,检查者眼由镜孔通过瞳孔观察眼内及眼底情况,一般很难一次查清,应上、下、左、右移动检眼镜比较观察。 玻璃体与眼底检查:玻璃体是一种透明的胶质样物质,位于晶状体后面。其容量为眼总容量的4/5。它是眼屈光结构之一。玻璃体的异常包括出血、细胞浸润和出现不规则的线条。大多数纤维性线条的出现与老龄动物玻璃体的退行性变性有关。玻璃体内出现的细胞浸润是马周期性眼炎的特征。 健康马的眼底:绿毡(tapetum lucidum):占眼底的较大面积,呈鲜明光辉样外观。其颜色各种各样,倾向于黄色、微黄绿色、微黄蓝色,有时在同一匹马的左右两眼底的绿毡颜色,也不相同,有许多红色、绿色或蓝色的星状斑点(即Winslow氏星)散在于绿毡上。 黑毡(tapetum nigrum):检查眼底的下方,就可看到暗黑色面,它就是黑毡。因绿、黑毡之间的色泽不同,就像有一条近乎水平的直线将两毡分开似的。
图5-2-04
图5-2-05
图5-2-06
图5-2-07
视神经乳头(papilla of optic nerve):马的视乳头一般多位于眼轴的下外方,呈横椭圆形,约(6mm×4mm),横径与纵径的比例为3:2。可看出外、中、内3层结构。外层是呈淡白色围绕视神经乳头的环状结构;中层呈赤色,但接近内层处的色彩则稍淡,富有很多的毛细血管,比内层稍凸起;内层呈微黄白色,呈星芒状收缩(图5-2-04)。由视神经乳头向四周有呈放射状的20~30条小血管(动脉和静脉),每条血管又有树枝状分支,在两侧眼内眦与眼外眦方向的血管较长,向上、向下的血管较短,终止在绿毡或黑毡。 牛和绵羊的眼底:牛(图5-2-05)和绵羊的眼底是很相似的,有3条(或4条)颇为明显的小静脉自视盘的中央走向锯齿缘,并与平行的小动脉伴行。在牛上行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常相互扭缠,这在绵羊则是偶见现象。最大的血管最初分出成直角的细支,后则成为锐角并变粗。绿毡的颜色比马浅,呈黄绿色、淡青色或微蓝紫色,Winslow氏星散在边缘上。黑毡呈深红色、黑色或褐色不等。 视乳头几乎是圆或椭圆的,常常不象马那样清楚。在中心部能见到不大的凹物,颜色为灰白色或浅黄色,有时为深暗色,在其上方经常可见到明显的突起部,它是玻璃体动脉的残余。 犬的眼底(图5-2-06):犬的视神经乳头略呈蚕豆状,偏靠鼻侧。绿毡一般终止于视神经乳头上缘水平处,根据动物的年龄、品种和毛色不同,绿毡呈现黄色(金黄色、杂色被毛)、绿色(黑色被毛)、灰绿色(红色被毛)等各种颜色。黑毡部的颜色也与被毛颜色有关,呈黑色、淡红色或褐色不等。三束动静脉血管自视盘中央几乎呈120度角向三个方向延伸,其中一束向上、向颞侧延伸,其它两束向黑毡部延伸。 猫的眼底(图5-2-07):猫的视神经乳头几乎为圆形,颜色多为乳白色或淡粉色,由于毛色不同,绿毡的颜色为黄色、淡黄色、黄绿色或天青色不等。黑毡部面积较小,颜色为蓝色,黑褐色不等。血管分布不象犬那样有规律。较大的血管一般为3~4束,视网膜中央区位于视盘的颞侧,周围血管较多。
(五)眼底照相技术 Leonardi 在1930年首先报道了动物的眼底照片,60年代以后眼底照相技术才得以较快的发展。目前动物的眼底照相以手提式眼底照相机较为适用,其既有照明光源又附有闪光灯,光源可调节,操作方便,易于掌握。 照相前应先进行眼底观察,先作柱栏保定,并使用静松灵等镇静剂,同时以1%阿托品扩瞳,然后进行。 眼底照相可用于正确判断眼底病变以及通过观察眼底病变来诊断家畜的疾病。
(六)裂隙灯显微镜(slit-lamp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