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彩行动
中医认为眼病发病原因
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人眼位居头部前方,外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内与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其结构精细而又脆弱,故很容易遭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侵害而发病。致病因素往往是在人体内在机能失去平衡的条件下,才会引起发病,即《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眼病的任何证候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病理反映,而且不同病因所致眼病的临床表现又各具特点,因此,把导致眼病发生的各种因素按不同性质加以分类,对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具有实用意义。现将眼病病因按致病因素的性质分类叙述如下:
一、六淫
六淫是眼科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银海指南·六气总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指出六淫都能引起眼病。人体当正气虚弱,腠理不密时,容易感受六淫之邪。其致病途径多由肌表、口鼻人侵,或直接侵犯眼部,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故常称之为“外感六淫”。六淫之中以风、火、湿邪引起的眼病为多,暑邪致病较少。可由一种淫邪为害,亦可由多种邪气相兼致病,并随所受淫邪不同,而临床表现特点各异。
(一)风
风邪为百病之长,四时皆有,是外感诸邪中首要的致病因素。“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除可单独引起眼病外,还常为其他外邪入侵的先导。如火、寒、湿、燥等邪,常与风邪相兼,上犯于目。
1.风邪致病的特点
(1)风为阳邪,性轻扬、升散。头为诸阳之会,眼为清阳之窍,其位至高,容易受外来风邪侵袭而发病。
(2)风性善行而数变,发病急,变化快。如风热之邪突然从外侵袭所致之“暴风客热”,即表现为眼部红赤肿痛猝然而发。
此外,风性开泄,可致多泪;风伤于卫,可致目痒;风胜则燥,可致目干涩;风侵黑睛,可生翳膜;风邪中络,可致口眼喎斜。
2.风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痒、目涩、羞明、多泪、目赤、胞睑肿胀、黑睛
起翳、上胞下垂、风牵偏视、口眼喎斜等。
(二)火
火邪致病多在夏季,但因六淫皆可化火,故四季可见。火热同性,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故常火热并称。由于火热引起之眼病甚多,因而古人有“目不因火则不病”(《儒门事亲》)之说。
1.火邪致病的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故容易上冲头目,引发眼病。
(2)火性燔灼,伤津腐肉,易致眼部发生红肿、痒痛、疮疡、翳膜等病症。
(3)火郁脉络,迫血妄行,可致眼内外的各种出血证候。
2.火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赤肿痛、灼热刺痒、碜涩羞明、眵多黄稠、热泪频流、胞睑生疮、大眦脓漏、胬肉攀睛、火疳隆起、黑睛翳溃、黄液上冲、眼珠灌脓以及眼部各种出血症等。
(三)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湿气最盛。人体常在环境潮湿、涉水冒雨等情况下,受到外湿侵袭。湿邪伤目,仅次于风、火。而且外感湿邪还可随人体质、脏腑功能情况等热化或寒化。
1.湿邪致病的特点
(1)湿为阴邪,郁遏气机,致水液运化失司,可见头重视昏,以及眼部水肿、渗出等症。
(2)湿邪重着粘滞,不易祛除,故所致眼病常起病较缓,病程缠绵,反复难愈。
(3)湿邪秽腻,伤目多见眵泪胶粘,睑弦湿烂垢腻,黑睛生翳灰白糜烂,眼内渗出物积聚似痰浊等。
2.湿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眵泪胶粘、胞睑浮肿、湿痒起泡、睑弦湿烂垢腻、白睛污红、黑睛翳呈灰白雾状混浊或黑睛边缘灰白溃陷如蚕蚀状等。检视眼内,或见玻璃体混浊与眼底水肿、渗出等。
(四)寒
寒邪主要在冬季或其他季节气温骤降时入侵体表,引起眼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寒邪直中脏腑而发。
1.寒邪致病的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目失温养,可致目昏冷泪,也可出现眼部或全身畏寒、喜热一类症状。
(2)寒性凝滞,可使气血流行滞涩,引起头疼目痛、视物昏花等。
(3)寒主收引,头面筋肉受寒,拘急牵引,可致口眼目珠等偏斜。
2.寒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昏冷泪、目珠紧涩、头目疼痛、胞睑紫胀、白睛血脉紫暗、眼底脉络瘀滞或口眼喎斜、目偏视等。
(五)燥
燥为秋之主气。外感燥邪而致目病,多在秋季。
1.燥邪致病的特点燥胜则干,伤津耗液。津液亏竭,则目失濡养,干涩不明。
2.燥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眼眵干结、眼干涩不适、视物不爽、频频眨目、白睛红赤少津等。
(六)暑
暑是炎夏的主气。
1.暑邪致病的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液。此外,长夏多湿,暑热致病往往兼挟湿邪。
2.暑邪致病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目赤肿痛、眵泪粘稠、视物昏花等。
二、疠气
疠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能引起广泛流行的致病邪气。又称“疫疠”、“毒气”、“时气”、“天行”、“戾气”等。《银海精微》说:“天地流行毒气,能传染于人,一人害眼传于一家,不拘大小皆传一遍”。其眼部临床表现与风火外袭所致的外障眼症大体相似。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天气候炎热时为多,如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
疠气伤目引起眼病的严重程度,与感受毒邪的轻重,患者正气的虚实,是否内有积热等因素有关。一般感邪重,正气虚或内有积热者发病急重;反之则发病较轻。
三、情志失调
因情志失调而发病,属精神因素致病,也是跟科常见的一类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原本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正常反应,并不致病。只有当情志变化失度,如受到突然的、强烈的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时,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变为致病因素而为害于眼,也即是“七情内伤”。
情志失调影响内脏各有所主,扰乱气机也各不相同。如《内经》所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等。由于脏腑内损,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可使目失濡养;气机紊乱可致气滞血瘀、津液不行,或血随气逆,破络灌瞳等。情志内伤,郁久还可化火,即所谓“五志化火”。若气火攻目,则危害更急。
情志内伤导致的眼部病症内、外障皆有,但一般以内障为多。常见的如胞肿多泪、目珠胀痛、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圆翳内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血灌瞳神、暴盲、青盲等。
此外,还需指出两点:一是眼病患者受到情志刺激可以加重病情,已向愈者还可导致复发。二是情志失调为病,除可从问诊了解外,往往还有全身症状可察。
四、饮食失调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各部正常功能所必须的。但在饮食失调,影响脏腑功能失常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在眼科,常见有因饥饱失常、饮食偏嗜以及饮食不洁等方面原因致病者。
(一)饥饱失常
饮食应有规律,适量为宜。饥而不食,胃肠空虚,气血生化之源贫乏,日久则脏腑精气衰竭,不能上濡于目,发生眼病。一般发病较缓,内、外障皆有,但以视瞻昏渺、青盲等内障眼病较多见。暴饮暴食,消化不良,胃肠积滞,郁遏化热人上攻于目,可致眼部红赤肿痛、生疮溃脓之类病症。若为小儿患者,可酿成疳积,疳积上目则发雀目、翳障等,严重者可致失明。
(二)饮食偏嗜
过食辛辣炙赙、膏粱厚味、烟酒生冷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受损,蕴积痰湿热毒,阻滞经络;择食偏嗜,或病后无节制地忌食荤腥,以致机体摄取营养不足或不全面,目失濡养,均可引起眼病。如针眼、胞生痰核、黑睛生翳、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雀目等。
(三)饮食不洁
多见于小儿,饮食不洁,肠道染虫,日久成疳,疳积上目,可致雀目、翳障、蟹睛等疾。
总之,饮食不节多有饮食异常的病史,而且往往伴有一些全身症状,或是全身性疾病的眼部症状,临证应注意辨别。
五、过劳
正常而有规律的劳动,并不致病。过劳,是指过度劳累。由过劳而致眼病的因素,包括有劳力过度、劳心过度、劳目过度与房劳过度等。劳力过度,耗散真气;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劳目过度,损伤心神,亏耗阴血;房劳过度,损伤肾精。总之,过劳就能伤气、伤血、伤精,使目失滋养,或由阴亏而致虚火上炎,引起眼病。过劳导致的眼部病症以内障为主,。常见者如近视、云雾移睛、视瞻昏渺、视直如曲、青风内障、圆翳内障、暴盲、青盲等眼疾。
此外,过劳对眼病的发展和预后亦有影响,而且还可使已经向愈的眼疾复发。
六、眼外伤
眼外伤,指眼部由外物所致的创伤。人眼位于头面部前方,直接接触外界,容易遭受意外损伤。受伤之后,除眼组织本身的创伤外,还常常招致外邪乘机入侵,引起病变。造成眼外伤的因素颇多,轻的如沙尘、飞丝、小虫及各种碎屑飞扑人眼;重的如跌仆、撞击、锐器穿刺,以及爆炸、烧灼、化学物质腐蚀、电击与各种射线辐射伤等。其致病不外使受伤部位的皮肉筋骨损害,经络气血通行受阻,导致眼部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损伤严重者,可失明。
七、其他因素
包括先天、衰老、药物和全身性疾病等因素。
(一)先天与衰老先天性眼病是与生俱有的。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孕妇不善调摄,妊期患病,邪气内结所致。如色盲、胎患内障、小儿青盲、高风雀目等。老年性眼病是因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目窍失养所致。如老视、圆翳内障、视瞻昏渺等。
(二)药物反应性眼病其一,指一些人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托品、磺胺等过敏引起的过敏性眼病。再则,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作用于眼部组织,以致引起白内障、青光眼等。
(三)全身性疾病继发或并发眼病如小儿疳积,可形成疳积上目;消渴病久,可导致视瞻昏渺、云雾移睛、暴盲、圆翳内障等。其他如动脉硬化、高血压、肾炎等不少全身性疾病,都可在视衣上引起特有的病理改变。
[文献摘要]
一、《千金要方·七窍病》:“生食五辛,接热空格食,热冶面食,饮酒不已,房室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过多,右十六件并是丧明之本。养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驰骋田猎,冒涉风霜,迎风追兽,日夜不息者,亦是伤目之媒也。恣一时之浮意,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欤。凡人少时,不自将慎,年至四十即渐眼昏。”
二、《银海指南·六气总论》(摘要)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以御王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然其中有相挟而来者。盖风为百病之长,如挟寒、挟暑、挟湿、挟燥、挟火之类。有相从而化者,如风邪化火、寒邪化火、湿邪化火、燥邪化火之类。风邪发于前者,火邪继于后,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为风火也。又有相杂而至者,以四时言之,冬月致病只三字,风寒火是也;春兼四字,风寒湿火是也;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风寒燥火是也。然其中有伏藏,有变化,亦不得执一而治。
风:《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由外,五风由内。目为外风所伤,其症眵泪肿痛星翳渐侵。且风或挟热,则先头痛,眵粘盹,赤肿羞明;风或挟湿,则多泪作痒,沿烂恶明;风或挟燥,则眵硬多泪,眼皮紧急;风或挟寒,则时流冷泪,微赤羞明。若神光泛白,视物昏朦,渐成内障,其痛时作时止,此由血虚火旺,内风所伤。
寒:盖运气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正属太阳寒水用事。设触冒严寒,即伤膀胱寒水之经,头疼腰强,发热恶寒。因循不治,传变多端。上乘空窍,发为目病,冷泪翳障,视物昏花。若复兼湿则邪滞太阴,胬肉壅肿;兼火则刑克肝阴,遂生白障;兼风则迎风流泪,云翳满遮;兼痰则睥生樱核,目睛赤涩;兼郁则眼倦慵开,气滞光暗。目为五脏之精华,禀天地之真气,若为阴寒所制,必至失光昏睡,内障遮睛。
暑:东垣治暑有阴阳动静之分。或广厦招凉以伤其外,惑恣食生冷以伤其内,此静而得之为阴暑。农人耕耨于中田,征夫奔走于道路,此动而得之为阳暑。盖伤暑者,脉必濡弱或弦细芤迟,身体发热与四时感冒无异,惟舌红口渴小便短赤为上延于目,则赤胀肿痛,眵泪如脓。
湿:若脾胃虚弱,肺无禀受,而气道不通,由是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日久熏蒸,郁为湿病,然此为内伤之湿。若外感之症,在天有雨露霜雾之湿,在地有沮洳潮瘴之湿,饮食有酒浆之湿,衣被有汗液之湿。阳盛则火旺,湿且化热;阴盛则水旺,湿又化寒。风可祛湿,湿更挟风;燥可除湿,湿还胜燥。内因外因随经触发上攻头目,症现各殊。脾湿则多眼癣眼病,肺湿则多黄膜,心经湿则多胬肉如脂,肝经湿则多星障,黑珠如雾浑浊,肾经湿则瞳神呆钝,色淡昏眨无光。
燥:因蓄热胜湿而燥;金衰津耗而燥;或猝感寒邪,阳气郁于外而燥;或恣食生冷,阳气郁于内而燥;或因于湿,湿化热而燥;或因于风,风胜湿而燥。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目之白珠肺也,燥则眵干作痒;目之黑珠肝也,燥则翳障模糊;目之瞳子肾也,燥则睛光昏吒;心为火,燥则心阳上浮,红丝系绊;脾为土,燥则脾阴涩缩,黄膜牵遮。火天行时热乃外来之邪火。有感其令气者,其目红肿痒痛,泪如脓水,畏热羞明,舌红口渴。
三、《银海指南·七情总论》(摘要)
目之为病,出于六淫者易治,由于七情者难治。盖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一经自具一气,一经又各兼五气,五五二十五气,变化难穷,苟不得其要,终难获效。然七情中悲伤心胞,惊伤胆者,间或有之;喜伤心,忧伤肺者绝少也。惟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者最多。诚能存养此心使志意和平,精神淡定,悲怒不起,惊忧不扰,则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自然,勿药有喜,何必乞灵于草根树皮哉。
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志为喜。《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然乐不可极,极则终凶。《五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凡人五脏六腑之精液尽上注于目。阳亢阴微,炎蒸空窍,遂有胬肉扳睛等症。其起于大眦者属心,为实火;其起于小眦者属心胞,为虚火。甚则胬肉双斗,蚀及神水,乃心火克肾所致。
怒:《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肝在志为怒。《宣明五气篇》曰:胆为怒,以肝胆相为表里,肝气虽强,取决于胆也。《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以阳为阴胜,病及于心也。《灵枢·本神》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是肝胆心肾,四脏皆能病怒,所为多阴者多怒,亦曰阴出之阳则怒也。况目为肝窍,尤易受伤,初但昏如雾露中行,渐渐空中有黑花,久则神光不收,胆汁不应,则内急外干,睹物成歧。
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之变动为忧。《素问·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肝则忧,肝胜而侮脾也。《灵枢·本神》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脾主中气,中气受抑则生意不伸,故郁而为忧。是心肺脾肝四脏皆能病忧也。凡人忧多则气机不利.胸胁痛;忧多则水湿凝滞,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忧多则热蓄不散,目瞀小硬赤;忧多则气虚不能摄涎,动而喘;忧多则血脉塞滞,四肢无力,能食便红;忧多则食物不化,嗳酸腹满不能食。目之白睛属于肺,肺忧郁太过,则肺气不舒,结成障翳,视物模糊。复有忧极而悲者,伤及心胞之相火;有忧极而恐者,伤及肾中之真水。火不足则光华不能发越于外,水不足则膏液不能充满于中,轻则昏眨羞涩,重则鱼胞鹘跟。
思:《灵枢·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在志为思。盖心为脾之母,母气不行,则病及其子,所以心脾皆病于思。李东垣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思虑伤脾,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而有视物羞明,眼皮宽纵,倒睫拳毛等症,或生偷针,或生眼癣。
悲:《素问·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肺则悲。《灵枢·本神》曰: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又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又曰:心气虚则悲。《素问·调经论》曰:神不足则悲。是肺肝心三脏,亦病于悲也。忧思则默然不语,如呆如痴,悲则哀恸迫切,号呼痛哭,渐至泪枯眼肿,视物无形。热气在中,熏蒸清道,伤及五轮,遂有黑花、蝇翅、鱼鳞、白陷诸症。
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志为恐。《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肾则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恐惧则伤心,神伤则悲也。《本神》曰:肝气虚则恐,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恐则脾气乘矣,以肾虚而脾胜之也。
注:恐,是心肾肝脾皆主于恐也。甚则精却,恐则气下。精却则不能化气,而瞳神有昏旺之患矣;气下则不能攒精,而瞳神有散失之患。
惊:《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人通于肝,开窍于目,其病发惊骇。《气厥论》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阳明脉解篇》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阳明胃脉也,胃者土也,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神散失也。此肝胆胃心四脏皆病于惊。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皆取决于胆。眼之神膏乃胆中精汁渗润而成,能涵养瞳神。胆精不足,则为目昏。凡人惊者,起于猝然,心主震动,遂伤及胆,其症为目睛不转,为瞳神散大,为青膜遮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