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性缄默
无动性缄默 即无动性缄默症(akineticmutism,AM),是植物状态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醒状昏迷(comavigil)、迁延性植物状态(pesistentvegetativestate)、睡眠过度症、深睡眠状态、错迷觉醒综合征等,近年来多数趋向于称AM。是由Cairns等于1941年在对一名第三脑室上皮样囊肿的患者进行观察时报道的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从此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基本表现为尽管对刺激可有反射性的四肢运动,但无随意运动、自发言语以及任何的情绪反应。可有象觉醒时那样的自发性睁眼、注视、追视动作。结合后续报道将无动缄默症总结有以下诸症状:对疼痛刺激或命令有屈曲反射或逃避反应;有时仅出现四肢的自发动作,多数患者完全无自发性正常人多,但容易觉醒。尽管处于觉醒状态,也不发出声响。虽毫无气力地躺着,但眼睛可以随着对象的移动而缓慢地追视,眼睛也可以向发出声响的地方看。好象对什么感兴趣似地盯着对方看,但却保持绝对沉默,偶尔也仅能发出嘀咕样的单调的应答。尽管在反复给予提示后可有微弱的不完全的动作,但通常没有随意动作,情感动作几乎完全停止。对于疼痛刺激四肢可以反射性缩回,但如果持续地刺激,四肢可以缓缓地轻微地向躲避刺激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哭泣,也不能发音。尽管可以吞咽,但如不将食物放入口中则不能吞咽。虽可大致辩别食物,但对其味道及其它的特征则全然不知。对嚼碎的食物以及流食可全部吞咽,有二便失禁。Carins等将这种无言且除了眼球可以活动外,完全没有自发性身体运动的状态定义为无动性缄默,此种状态属于意识障碍的一型。在德语圈内提出了去皮层综合征,在英语圈内则相继提出了无动性缄默。此后,两者经常被混乱使用。因为很难将两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因此亦有人将两者看成是一种病态;但在日本,多数是将两者区别开来。一般来讲,无意识障碍,睡眠觉醒周期相对保有,由广泛性大脑损伤引起者为去皮层综合征。以意识障碍为基点,以脑干为中心的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受损引起的障碍为无动性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