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病毒感染可能由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媒介生物传播等原因引起。
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或其分泌物传播。直接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等;间接接触可能通过污染的物品、器具等传播。手足口病、疱疹等疾病多通过接触传播。处理接触传播需做好隔离消毒,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病毒,流感、新冠病毒等主要通过该途径传播。飞沫传播范围一般在1-2米内,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可有效预防。对于飞沫传播的病毒感染者应尽早就医。
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等血液接触途径传播病毒。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可通过血液传播。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筛查血制品、避免不安全注射等。发生高危行为后应尽快进行血清学检测。
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等途径从母亲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常见的有乙肝、艾滋病、风疹等。孕前筛查、产检干预可降低传播风险。对高危孕妇应采取阻断治疗措施。
蚊子、蜱虫等生物可携带并传播病毒。登革热、乙脑、寨卡病毒病等多通过生物媒介传播。防虫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清除积水等。在疫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需警惕虫媒传染病。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基础,做到勤洗手、多通风,合理膳食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病毒的传播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接触可疑病例或进入高危环境后可进行医学观察;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部分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