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脏早搏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心脏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
生理性早搏常见于健康人群,可能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等有关。这类早搏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症状可自行缓解。
心脏早搏可能与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有关。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肌缺血或损伤,引发心律失常。患者通常伴有胸闷、心悸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导致早搏。这类情况常见于长期腹泻、呕吐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纠正电解质失衡,补充钾、镁等元素,可有效缓解早搏症状。
某些药物,如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可能刺激心脏,引发早搏。此外,部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功能,导致早搏。心理疏导、放松训练、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改善早搏症状。
心脏早搏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定期监测心脏功能。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适量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