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性耳聋是怎么形成的

何海贤 主治医师

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噪音性耳聋主要由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短暂暴露于极端噪音、耳蜗毛细胞损伤、听觉神经功能异常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引起。

1、长期噪声暴露:

持续接触85分贝以上环境噪音是主要致病因素,多见于纺织、建筑等行业从业人员。噪声会引发耳蜗血管痉挛,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造成听觉细胞代谢紊乱。此类损伤初期表现为暂时性听力阈移,持续暴露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

2、脉冲噪声冲击:

短暂接触140分贝以上爆破声或枪击声可造成急性声损伤。冲击波会直接破坏耳蜗基底膜结构,导致毛细胞机械性断裂。患者常伴随耳鸣、耳闷症状,严重时出现鼓膜穿孔,需在72小时内进行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

3、毛细胞损伤:

耳蜗内毛细胞是噪声伤害的靶器官,高强度声波会引起细胞纤毛融合、线粒体空泡化。这种病理改变首先影响4000赫兹高频听力区,随病程进展可波及全频段。毛细胞不可再生特性决定了听力损失多为永久性。

4、神经传导异常:

长期噪音会导致螺旋神经节细胞凋亡,听神经纤维髓鞘变性。临床表现为言语识别率下降,尤其在嘈杂环境中听力障碍明显。此类损伤常伴随中枢听觉处理功能紊乱,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定位能力减退。

5、遗传易感因素:

携带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者更易发生噪声性聋。这类人群接触90分贝噪声即可出现明显听力下降,且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异常敏感。建议有家族史者在职业暴露前进行基因筛查。

预防噪音性耳聋需控制环境噪声在80分贝以下,持续暴露时间每日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者可选用降噪耳塞或耳罩,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监测。饮食方面多摄入含镁元素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镁离子可增强毛细胞抗噪声能力。保持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耳蜗微循环,避免同时接触噪声和耳毒性药物。出现持续耳鸣或听力下降应及时进行声阻抗和耳声发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