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血小板升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炎症、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等,长期血小板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
1、血栓形成:血小板升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形成血栓,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血栓可能堵塞血管,影响器官供血,严重时危及生命。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等。
2、心脑血管疾病:血小板升高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避免吸烟饮酒,必要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3、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能导致血小板持续升高。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出血等症状。治疗包括使用羟基脲、干扰素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血小板分离术或骨髓移植。
4、感染与炎症:细菌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升高。患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物等,同时监测血小板水平。
5、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可能导致血小板代偿性升高。患者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同时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
日常生活中,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改善血液循环;避免久坐久站,预防血栓形成;定期复查血小板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