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新生儿黄疸可通过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母乳喂养等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母乳性黄疸、感染等因素引起。
1、胆红素代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或采用光照疗法帮助胆红素分解。
2、母乳性黄疸:部分新生儿因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持续。建议暂停母乳喂养2-3天,观察黄疸是否减轻,同时监测胆红素水平。
3、感染因素:新生儿感染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影响胆红素代谢。需根据感染类型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阿莫西林颗粒125mg/次,每日3次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20mg/kg/次,每日2次。
4、溶血性疾病:母婴血型不合可能引发溶血性黄疸。严重时需采用换血疗法,或使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1g/kg,单次剂量抑制溶血反应。
5、遗传因素:部分新生儿因遗传性代谢疾病导致黄疸,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需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25μg/天,每日1次进行替代治疗,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新生儿黄疸期间,建议保持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自行使用葡萄糖水,可能影响母乳喂养效果。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食欲及黄疸变化,如黄疸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胆红素分解,但需避免阳光直射,选择早晨或傍晚光线较弱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