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肾病科
尿路感染可能出现尿蛋白,通常由炎症反应、尿路黏膜损伤、肾小球通透性改变、合并肾脏疾病、实验室误差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黏膜修复、原发病控制、复查尿常规等方式干预。
1、炎症反应:尿路感染时细菌刺激尿路上皮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少量血浆蛋白渗入尿液。这种情况多为一过性蛋白尿,感染控制后通常消失。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憋尿。
2、尿路黏膜损伤:大肠杆菌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能直接损伤尿路上皮,使尿液中混入脱落细胞及组织蛋白。临床常见排尿灼痛伴轻度蛋白尿。可摄入蔓越莓汁、维生素C等增强黏膜抵抗力。
3、肾小球通透性改变:严重感染时内毒素可能暂时性改变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出现中等量蛋白尿。多伴随发热、腰痛症状。需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规范治疗。
4、合并肾脏疾病:慢性肾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可能叠加原有肾脏病变导致的持续性蛋白尿。需进行尿蛋白电泳鉴别,必要时联合缬沙坦等肾脏保护药物。
5、实验室误差:尿液中混入阴道分泌物、精液等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建议清洁中段尿复查,女性避开月经期检测。尿蛋白试纸法阳性时需进一步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路感染期间应保持每日1500-2000ml水分摄入,选择冬瓜、黄瓜等利尿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咖啡因摄入。症状缓解后需复查尿常规直至指标正常,反复出现蛋白尿需排查肾小球疾病。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但急性期应暂停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