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哺乳期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哺乳时间、补充水分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头孢类抗生素等药物。发热可能与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下降、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减少衣物等方法。哺乳期女性代谢率较高,需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影响乳汁成分。保持室温22-24℃有助于体表散热。
2、哺乳调整:乳腺炎引起的发热需排空乳汁,每2-3小时哺乳或使用吸奶器。病毒性感冒期间可继续哺乳,但需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乳汁淤积时可尝试卷心菜叶冷敷缓解胀痛。
3、药物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是哺乳期安全退热药,单次剂量500mg间隔6小时使用。布洛芬镇痛效果更持久,但需避开产后前三天使用。细菌感染时可用头孢呋辛、阿莫西林等不影响哺乳的抗生素。
4、感染控制:乳腺炎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伴寒战。上呼吸道感染常伴随咽痛、鼻塞症状。出现脓性分泌物或持续高热需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5、生活管理: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选择小米粥、南瓜汤等流质饮食。保证6小时以上连续睡眠,哺乳时采用橄榄球式抱姿减轻乳房压力。室内使用加湿器维持50%湿度。
哺乳期用药需权衡药物乳汁渗透率与婴儿月龄,青霉素类抗生素乳汁分泌量不足0.1%,而四环素类药物可影响乳牙发育。体温超过39℃或持续72小时未退需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哺乳间隙可进行扩胸运动促进淋巴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