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过敏性麻疹可通过避免过敏原、冷敷缓解瘙痒、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控制。该疾病通常由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昆虫叮咬、花粉接触、遗传易感性等因素诱发。
1、远离过敏原:明确并避免接触致敏物质是防治核心。食物过敏者需忌食海鲜、坚果、蛋类等常见致敏食物;环境过敏患者应减少外出或佩戴防护口罩,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花粉、尘螨浓度。建议记录过敏日记辅助识别诱因。
2、物理止痒措施:冷敷可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将湿毛巾置于4℃冷藏室10分钟后敷于皮疹处,每次不超过15分钟。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避免使用碱性沐浴露。燕麦浴具有舒缓作用,可研磨100克燕麦粉加入浴缸浸泡。
3、口服药物控制: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能阻断组胺受体,缓解风团和瘙痒,嗜睡副作用较轻。严重发作时可短期联用第一代药物如扑尔敏增强效果。服药期间需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4、局部外用药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软膏等中弱效激素适用于面部及皮肤薄嫩部位,每日涂抹1-2次连续不超过2周。非激素类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眼睑等敏感区域。破损皮肤需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5、免疫调节治疗:反复发作或常规治疗无效者可进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剂量,疗程通常持续3-5年。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适用于IgE介导的顽固性病例。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50%-60%,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品。增加维生素C摄入有助于降低组胺水平,建议每日食用猕猴桃、彩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可改善免疫功能,运动后及时清洁汗液。突发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