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有什么新认识

王超 主任医师

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涉及腺泡细胞内酶原异常激活、炎症反应级联放大、微循环障碍等多环节交互作用。近年研究聚焦于腺泡细胞钙信号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移位、自噬异常及免疫调节失衡等新机制。

1、钙超载学说: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异常升高是早期关键事件。酒精或胆盐刺激下,内质网钙库过度释放,线粒体钙摄取超载,导致胰蛋白酶原过早激活。靶向钙调节蛋白如STIM1/Orai1的抑制剂正在实验阶段。

2、线粒体损伤:活性氧爆发导致线粒体膜电位崩溃,ATP合成障碍触发坏死性凋亡。研究发现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抑制剂可减轻腺泡细胞死亡,辅酶Q10等抗氧化剂显示保护潜力。

3、菌群-肠-胰轴:肠道屏障破坏后,革兰阴性菌脂多糖通过门静脉移位,激活Toll样受体4介导的全身炎症。益生菌干预可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特定菌株如双歧杆菌BB-12已进入临床验证。

4、自噬失调:胰腺腺泡细胞中自噬体-溶酶体融合障碍导致异常酶原积聚。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调节剂可恢复自噬流,联合胰酶抑制剂如乌司他丁能减轻腺体自我消化。

5、免疫风暴:巨噬细胞M1型极化释放IL-1β、TNF-α等促炎因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加重微血栓形成。针对IL-6受体的托珠单抗、NETs降解剂DNaseⅠ等新型生物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

急性胰腺炎患者需严格禁食直至炎症控制,恢复期采用低脂要素饮食如短肽配方营养粉。运动建议从床边活动逐步过渡到有氧训练,避免腹腔高压动作。监测血糖与电解质平衡,重症病例需持续腹腔灌洗或血液净化。随访中重点评估胰腺内分泌功能,定期进行弹性成像检测纤维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