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发烧出汗后不宜继续捂热。正确处理方式包括保持适度散热、补充水分、调整室温、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就医。
1、散热降温:捂热会阻碍汗液蒸发,反而不利于降温。应解开过厚衣物,选择透气棉质内衣,保持皮肤干爽。环境温度控制在24-26℃为宜,避免直吹冷风。
2、水分补充:出汗会导致电解质流失,每小时饮用200ml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可适量饮用淡蜂蜜水、椰子水,避免含糖饮料加重脱水。
3、体温监测:每2小时测量腋温,38.5℃以下优先物理降温。用32-34℃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浴。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
4、症状观察:注意是否出现寒战、嗜睡、皮疹等伴随症状。儿童出现抽搐、呕吐,或成人伴有胸痛、意识模糊时需急诊处理。
5、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可考虑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发热期间建议食用小米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持续3天以上发热或体温反复升高,需完善血常规等检查排除感染性疾病。老年人和婴幼儿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时,应立即补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