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但概率较低,主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胃癌发生需经历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等多阶段演变。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I类致癌因素,可导致胃黏膜持续炎症反应。根除治疗可降低39%胃癌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感染者建议每1-2年进行胃镜监测。
胃黏膜腺体萎缩伴肠上皮化生者癌变率达0.1%-0.25%/年。可能与胃酸分泌减少、亚硝酸盐转化增加有关。建议补充维生素B12、叶酸,避免腌制食品,每6-12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
高盐饮食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形成。每日盐摄入应低于5g,多食用新鲜果蔬如西兰花、大蒜等含硫化合物食物,可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
CDH1基因突变携带者终生胃癌风险达70%,需考虑预防性胃切除术。约10%胃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者建议40岁前启动胃镜筛查。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层,长期刺激增加癌变风险。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可改善症状,重度反流需考虑Roux-en-Y转流术。
胃炎患者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40岁以上合并报警症状消瘦、呕血等需立即胃镜检查。保持膳食纤维每日25-30g摄入,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联合胃泌素-17检测可作为无创筛查手段,异常者需进一步精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