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等途径传染给他人。
梅毒螺旋体可通过阴道性交、肛交或口交等无保护性行为传播。皮肤黏膜破损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传播概率,但无法完全避免阴囊或会阴部接触导致的感染。
孕妇感染梅毒后,螺旋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分娩过程中产道接触也可能造成新生儿感染。孕早期规范治疗可降低90%以上的垂直传播风险。
输入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造成感染。共用注射器吸毒是高风险行为。现代血库筛查已大幅降低经输血传播的可能性。
接触被感染者分泌物污染的毛巾、餐具等物品存在理论传播可能,但实际发生率极低。螺旋体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干燥环境会迅速失活。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病变分泌物可能发生职业暴露。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存在传播风险。标准防护措施能有效阻断此类传播途径。
预防梅毒传播需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性行为中使用乳胶避孕套,避免多个性伴侣;孕妇应完成梅毒血清学筛查;避免共用注射器;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出现可疑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测,早期青霉素治疗可有效阻断传播链。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同时告知密切接触者接受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