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肝外胆管癌主要发生在胆管系统的肝外部分,常见部位包括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上段、胆总管中下段以及胆管汇合处。
肝总管是左右肝管汇合后形成的胆管部分,长约3-4厘米,位于肝门区。此处发生的胆管癌可能早期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肿瘤生长易导致胆管梗阻,需通过MRCP或ERCP明确诊断。
胆囊管连接胆囊与胆总管,长度约2-3厘米。该部位肿瘤可能伴随胆囊炎样症状,如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易侵犯邻近的胆囊和肝脏。
位于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至胰腺上缘之间,长度约5-7厘米。此段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渐进性黄疸,可能伴随陶土样便和尿色加深。
穿过胰腺头部的一段胆管,长度约3-5厘米。该部位肿瘤可能压迫胰管引发胰腺炎,或侵犯十二指肠导致消化道出血。诊断需结合增强CT和超声内镜。
左右肝管与肝总管连接部位,又称Klatskin瘤好发区域。此处肿瘤易早期出现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明显,治疗难度大,预后相对较差。
肝外胆管癌患者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日常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和皮肤黄疸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肿瘤出血。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CA19-9监测和影像学复查,出现持续腹痛、体重骤减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胆道引流管护理,预防胆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