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需结合个体体质差异,常见证型包括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内蕴、血瘀脉络等,治疗需辨证施治。
表现为多饮多尿、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配合黄连、天花粉等单味药。日常需避免辛辣燥热食物,可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之品。
常见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心悸气短。推荐生脉散合玉女煎加减,黄芪、党参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此类患者需规律作息,适当练习八段锦等柔缓运动。
晚期可见畏寒肢冷、夜尿频多、面色苍白。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配伍肉桂、附子温阳,山茱萸、山药滋肾。冬季需注意保暖,食疗可用羊肉炖当归。
多伴脘腹胀满、口苦黏腻、大便黏滞。茵陈五苓散加减为主方,配合黄芩、栀子清热,茯苓、泽泻利湿。饮食忌肥甘厚味,推荐薏苡仁、赤小豆煮粥。
可见舌质紫暗、肢体麻木或刺痛。血府逐瘀汤加减,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三七粉可冲服。建议每日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慎防足部外伤。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个体化方案,需定期复诊调整用药。饮食控制需遵循"三低一高"原则,选择荞麦、燕麦等低GI主食,搭配适量山药、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运动建议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有氧活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血糖监测与西医治疗需同步进行,出现视物模糊、下肢溃烂等并发症时需及时就医。日常可按摩涌泉穴、三阴交穴辅助调理,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机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