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水肿与脑积水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
脑水肿指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导致体积膨胀,属于细胞或间质内液体潴留;脑积水则是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室系统扩张,两者病理基础完全不同。脑水肿常见于创伤、缺氧或代谢紊乱,脑积水多由梗阻、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导致。
脑水肿涉及血脑屏障破坏、细胞毒性或渗透压失衡,可能由高血压脑病、肝衰竭等引发;脑积水主要因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如中脑导水管狭窄或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如脑膜炎后粘连,先天性畸形也是常见诱因。
脑水肿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严重时出现意识障碍或脑疝;脑积水典型症状包括步态不稳、尿失禁和认知衰退成人,婴儿可见头围异常增大。急性脑积水可能突发昏迷,慢性进展者症状隐匿。
CT/MRI显示脑水肿为脑沟变浅、灰白质界限模糊;脑积水则表现为脑室对称性扩张伴周围间质性水肿。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细胞毒性水肿与血管源性水肿,脑脊液电影成像可评估梗阻部位。
脑水肿需脱水降颅压甘露醇、高渗盐水、病因治疗及机械通气;脑积水根据类型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或第三脑室造瘘术。药物治疗如乙酰唑胺仅适用于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严重病例需紧急脑室穿刺引流。
日常护理需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限制钠摄入有助于减轻水肿,康复期进行平衡训练改善脑积水相关步态障碍。出现持续头痛、视力模糊或行为异常时应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分流管功能。预防感染性脑膜炎可降低继发性脑积水风险,控制高血压和血糖能减少血管源性脑水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