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单纯疱疹病毒是由HSV-1或HSV-2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成簇水疱,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局部护理、免疫调节、预防传播、并发症管理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病毒直接接触、免疫力下降、皮肤屏障受损、母婴垂直传播、潜伏病毒激活等原因引起。
单纯疱疹病毒分为HSV-1和HSV-2两型,属于DNA病毒。HSV-1主要通过口腔分泌物传播,常引起口唇疱疹;HSV-2多经性接触传播,导致生殖器疱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潜伏于神经节,在免疫力低下时复发。
直接接触患者疱疹液或分泌物是主要传播方式,包括接吻、共用餐具、性行为等。母婴垂直传播可能引起新生儿疱疹。破损皮肤接触病毒污染物也可导致感染,潜伏期约2-12天。
初发感染表现为局部灼热感,随后出现红斑和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HSV-1常见于口周、鼻翼;HSV-2好发于生殖器及肛周。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毒复制导致表皮细胞气球样变性和坏死,真皮层出现炎症浸润。可能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紫外线照射、月经周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刺痛、瘙痒、烧灼感等症状。
急性期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局部可涂抹喷昔洛韦乳膏,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感染者需静脉给药,合并脑炎者需住院治疗。
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复发期间减少日晒、压力等诱因,性活跃期使用避孕套。高危人群可进行血清学检测,孕妇产前需筛查HSV抗体。日常补充赖氨酸、维生素C可能降低复发频率,出现角膜疱疹或播散性感染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