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初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监测、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并发症预防等方式治疗。糖尿病初期通常由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减退、遗传因素、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
调整饮食结构是基础治疗手段,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蔬菜,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控制在130-150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体重超重者需通过饮食和运动使BMI逐步降至24以下。
建立规律的血糖监测体系,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建议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或每日4-7次指尖血糖检测,记录血糖波动规律。血糖异常波动可能与饮食过量、运动不足或药物剂量不当有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视物模糊等症状。
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每日剂量500-2000mg。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可延缓肠促胰素降解。药物治疗需配合定期肝肾功能检查,避免出现胃肠道反应或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对于口服药控制不佳或出现酮症的患者,需采用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每日1-4次注射,使用胰岛素笔或泵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和轮换部位。胰岛素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体重增加或低血糖风险,通常表现为心悸、出汗等症状。
每3-6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目标<7%,每年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和神经传导检测。控制血压<130/80mmHg,LDL-C<2.6mmol/L。足部护理需每日检查,选择透气鞋袜,避免外伤导致糖尿病足。
糖尿病初期患者应建立个性化饮食方案,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限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坚持抗阻训练与有氧运动结合,每周2次肌肉力量练习。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通过正念减压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定期内分泌科随访调整治疗方案,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