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存在明确关联,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持续复制、肝细胞反复损伤修复、肝硬化进展密切相关。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通过直接整合宿主DNA和诱发慢性炎症双重机制致癌。HBV X蛋白可干扰细胞周期调控,长期感染导致肝细胞异常增生。慢性乙肝患者肝癌风险较常人高100倍以上,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可显著降低风险。
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核心蛋白激活致癌信号通路,诱发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未经治疗的丙肝患者20年内肝硬化率达20%,其中每年3%-5%进展为肝癌。直接抗病毒药物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可清除病毒,使肝癌风险下降70%。
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是肝癌最常见癌前病变。肝星状细胞持续活化形成纤维间隔,异常肝细胞结节逐步发展为异型增生结节。每年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为3%-8%,失代偿期可达10%。
慢性病毒感染破坏肝脏免疫监视功能,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受损。微环境中的IL-6、TNF-α等炎症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PD-1/PD-L1通路异常导致免疫逃逸。
合并酒精滥用、黄曲霉毒素暴露或代谢综合征会加速肝癌进展。糖尿病患者肝癌风险增加2-3倍,每日饮酒50克以上可使乙肝患者肝癌风险提升3倍。
病毒性肝炎患者需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监测,接种乙肝疫苗是首要预防措施。地中海饮食模式可降低肝癌风险,规律有氧运动改善肝脏代谢。肝硬化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饮食,优先选择白肉和植物蛋白。戒酒、控制血糖及体重管理对阻断肝炎-肝癌转化链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