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慢性胆囊炎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可以控制症状,但完全根治存在难度。疾病反复发作与胆囊结构损伤、胆汁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壁持续炎症反应,多由胆结石或反复感染导致。胆囊黏膜纤维化改变后难以完全修复,但通过胆囊切除术可消除病灶。非结石性胆囊炎通过抗感染治疗如头孢曲松、甲硝唑和利胆药物熊去氧胆酸、茴三硫可显著缓解症状。患者若合并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治愈难度会增加。
早期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痛,通过低脂饮食和药物可控制;进展期频繁发作需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保守治疗期间需定期超声监测胆囊壁厚度,若超过4mm或出现瓷化胆囊提示需手术干预。术后并发症如胆汁漏发生率低于5%,多数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消失。
每日脂肪摄入需控制在40g以下,优先选择橄榄油等单不饱和脂肪酸。鸡蛋、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每周不超过2次。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空,建议每日5-6次少量进食。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可改善胆汁淤积,但避免仰卧起坐等腹压增高动作。
术后患者需终身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每年检测骨密度。非手术患者每半年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腹部超声。烹饪方式建议清蒸、炖煮,避免煎炸。可适量饮用薄荷茶缓解胆绞痛,但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就医。保持BMI在18.5-23.9范围可降低复发风险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