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皮肤癌的初步判断需结合皮损特征变化和医学检查,普通人群可通过观察皮损形态、颜色、边界等异常变化提高警惕。
皮肤癌常见表现为原有痣或新生物出现不对称生长、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如黑色、棕色、粉色混杂)、直径超过6毫米或持续增大。基底细胞癌多呈现珍珠样光泽的丘疹,鳞状细胞癌常为粗糙鳞屑性斑块,黑色素瘤可能出现瘙痒、出血等警示症状。皮肤病变若在数周至数月内快速变化,需高度警惕。
皮肤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皮肤科医生会使用偏振光皮肤镜观察皮损的血管形态和色素结构,对可疑病灶进行局部麻醉后取样送检。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等无创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但最终仍需依靠病理结果明确分型,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等亚型。
长期紫外线暴露史、家族遗传史、免疫抑制状态等人群风险显著升高。先天性巨痣、慢性溃疡或烧伤疤痕可能发生癌变,着色性干皮病等遗传病患者需每3个月定期筛查。50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户外工作者应建立皮肤自查习惯,重点关注头颈、手背等曝光部位。
日常防护需避免正午阳光直射,使用防晒衣物和广谱防晒产品,每月用镜子辅助检查全身皮肤。确诊患者术后应每3-6个月复查,黑色素瘤患者需根据皮肤黑色素瘤的肿瘤厚度制定随访计划。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D,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使用不明成分的祛痣产品。任何持续生长的皮肤新生物都应及时就诊,早期治疗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