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诱导时嗜铬细胞瘤容易发生高血压

邵彬 副主任医师

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全麻诱导时嗜铬细胞瘤患者易发生高血压危象,主要与肿瘤儿茶酚胺异常释放、麻醉药物刺激、血流动力学波动、术前准备不足及手术操作刺激等因素有关。

1、儿茶酚胺释放:

嗜铬细胞瘤具有自主分泌儿茶酚胺的特性,全麻诱导期间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直接刺激肿瘤,导致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突然释放入血。这类物质通过激活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引起外周血管强烈收缩与心率加快,血压可在数分钟内升至200毫米汞柱以上,严重时可诱发脑出血或急性左心衰竭。

2、麻醉药物影响:

硫喷妥钠等诱导药物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反馈机制,间接促使肿瘤细胞脱颗粒。琥珀胆碱等肌松剂因引起肌纤维收缩,可能机械性挤压肿瘤组织。部分吸入麻醉药如异氟烷会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机体代偿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进一步加剧儿茶酚胺释放。

3、循环波动:

全麻诱导期常出现一过性低血压,机体通过压力反射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嗜铬细胞瘤患者因肿瘤细胞失去正常调控,这种生理性代偿反应被异常放大,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同时正压通气导致的胸腔内压变化,也会影响肿瘤血液回流。

4、术前准备缺陷:

未充分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酚苄明进行术前扩容降压,或β受体阻滞剂使用过早导致α受体活性相对亢进,均会显著增加诱导期高血压风险。术前血容量不足状态下,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效应会被进一步放大。

5、机械刺激:

手术体位变动、腹腔探查等操作可能直接压迫肿瘤组织。全麻诱导期间虽未正式手术,但喉镜置入、气管导管通过声门等操作产生的振动传导至腹膜后肿瘤区域,仍可能触发儿茶酚胺暴发性释放。

针对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需至少两周开始α受体阻滞剂治疗并充分扩容,术中备用酚妥拉明等速效降压药物。麻醉诱导前建立有创血压监测,避免使用促儿茶酚胺释放的药物。术后仍需持续监测血压变化,逐步过渡到口服降压方案。日常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可能诱发高血压的因素,定期检测尿儿茶酚胺代谢物评估肿瘤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