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剖腹产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同时进行剖宫产和子宫肌瘤切除的联合手术,适用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且具备手术指征的产妇。手术方式主要有子宫肌瘤剔除后缝合、术中超声引导定位、子宫动脉暂时阻断、分层缝合止血、防粘连材料应用。
妊娠合并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肌瘤导致胎位异常或产道梗阻、肌瘤红色变性引发剧烈腹痛、既往有肌瘤相关不孕史、孕期肌瘤快速增长怀疑恶变等情况需考虑该手术。术前需通过超声评估肌瘤数量、位置及与胎盘关系,排除胎盘植入等禁忌症。
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减少出血,选择肌瘤最表浅部位切口,钝性分离肌瘤假包膜,电凝止血后采用可吸收线分层缝合瘤腔。特殊位置肌瘤需联合术中超声定位,阔韧带肌瘤需先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采用子宫动脉暂时阻断技术可减少50%以上出血量,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辅助止血,创面喷洒纤维蛋白胶封闭血窦。对于多发性肌瘤,建议分次剔除避免大面积创面,必要时行B-Lynch缝合压迫止血。
常见术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发生率为8%-15%,可通过持续宫缩剂维持预防。其他风险包括术后感染、肌瘤复发、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严重者可能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
术中应保留正常子宫内膜,避免穿透宫腔,浆膜层缝合采用防粘连材料。术后建议间隔18-24个月再妊娠,再次分娩需评估子宫瘢痕情况,约70%患者可实现阴道分娩。
术后6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加强高蛋白饮食促进切口愈合,推荐瘦肉、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来源。每日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可配合维生素C增强铁吸收。定期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血液循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评估子宫恢复情况。哺乳期用药需选择不影响乳汁分泌的止痛药物,出现发热、异常恶露等情况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