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表现

胡乃文 副主任医师

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贫血、肝脾肿大、嗜睡拒奶及胆红素脑病。溶血性黄疸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及感染等因素引起。

1、皮肤黄染:

最早出现于面部,随后蔓延至躯干和四肢,巩膜可见黄染。黄疸程度与溶血速度相关,ABO血型不合者多在出生24小时后出现,Rh血型不合者可于生后12小时内迅速加重。经皮胆红素测定值超过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时需警惕病理性黄疸。

2、贫血症状:

急性溶血时血红蛋白可降至80g/L以下,表现为面色苍白、甲床颜色变淡。慢性溶血患儿可见髓外造血征象如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出现心率增快、喂养困难等循环代偿表现。网织红细胞计数常超过6%提示溶血活跃。

3、肝脾肿大:

脾脏因吞噬破碎红细胞而增大,肋下可触及2-3cm质地中等包块。肝脏因处理胆红素负荷增加出现代偿性增大,重度溶血时肝酶可能轻度升高。持续肿大需排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基础疾病。

4、神经抑制: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可导致嗜睡、肌张力减低、吸吮反射减弱等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游离胆红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出现角弓反张、高热、尖叫等警告体征。

5、胆红素脑病:

分为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警告期表现为嗜睡和肌张力低下,痉挛期出现抽搐、呼吸暂停,幸存者可能遗留听力障碍、脑瘫等后遗症。核黄疸是溶血性黄疸最严重的并发症,需紧急换血治疗。

母乳喂养患儿需评估喂养有效性,保证每日8-12次哺乳以促进胆红素排泄。可适当增加日光照射时间,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散射光,每次15-20分钟需避开眼睛和生殖器。密切观察黄疸变化范围,若黄染蔓延至手足心或出现精神反应差,需立即就医进行光疗或换血干预。出院后定期随访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计数,贫血患儿可补充铁剂和维生素E促进造血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