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卵巢肿瘤中约70%-80%为良性,20%-30%存在恶性可能。良恶性比例受年龄、肿瘤标志物水平、影像学特征、家族史、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
育龄期女性卵巢肿瘤良性率高达85%,以功能性囊肿和成熟畸胎瘤为主。绝经后女性恶性风险显著上升,50岁以上患者恶性比例可达40%-50%。年龄增长伴随卵泡耗竭和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是卵巢癌高危因素。
CA125超过35U/mL时恶性风险增加5倍,HE4与ROMA指数联合检测可提升特异性。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标志物升高,需结合影像学判断。
超声显示囊性为主、壁薄光滑、无血流信号多提示良性。恶性特征包括实性成分>4cm、乳头状突起、分隔厚度>3mm、腹水等。增强CT/MRI可进一步评估腹膜种植和淋巴结转移。
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终生卵巢癌风险达40%-60%,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占比约10%。一级亲属患卵巢癌者发病风险增加3倍,这类患者建议完成生育后考虑预防性附件切除。
长期排卵增加和雌激素暴露可能诱发恶性转化。口服避孕药使用5年以上可降低50%卵巢癌风险,哺乳、多产能减少排卵次数,均具有保护作用。
建议所有卵巢肿瘤患者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肿瘤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限制高脂高糖食物。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内分泌,避免滥用雌激素类保健品。出现腹胀、尿频、排便习惯改变等预警症状时需及时就诊,绝经后妇女发现卵巢包块应优先排除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