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骨癌与骨巨细胞瘤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理性质、发病部位和预后,骨癌多为恶性且易转移,骨巨细胞瘤多为良性但具有局部侵袭性。
骨癌是恶性肿瘤的统称,包括骨肉瘤、软骨肉瘤等,细胞异型性明显,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骨巨细胞瘤属于交界性肿瘤,病理学表现为大量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虽无远处转移倾向,但局部破坏性强,约10%可能恶变。
原发性骨癌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如骨肉瘤常见于10-25岁人群。骨巨细胞瘤多见于20-40岁骨骼成熟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罕见,与骨骺闭合后的骨重塑异常相关。
骨癌多发生在长骨干骺端,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典型发生于长骨骨端,约50%位于膝关节周围,脊柱和骶骨也是常见部位,病灶常偏心性膨胀生长。
骨癌X线可见Codman三角、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等恶性征象。骨巨细胞瘤呈肥皂泡样溶骨性改变,边界清晰但无硬化边,CT显示病灶内无钙化,MRI可见液平信号。
骨癌需综合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广泛切除术和放疗。骨巨细胞瘤以刮除术为主,辅以液氮或苯酚灭活,复发率高者需边缘切除,靶向药物地诺单抗可用于控制进展。
两类疾病均需定期复查监测复发。骨癌患者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骨巨细胞瘤患者应避免患肢过度负重,适度进行非冲击性运动如游泳,术后每3-6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警惕肺转移可能。日常出现持续性骨痛、夜间痛醒或病理性骨折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