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肺部毛玻璃阴影不一定是肺癌,可能由肺炎、肺水肿、肺出血、间质性肺病等多种原因引起。诊断需结合病灶形态、动态变化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细菌性或病毒性肺炎是毛玻璃影常见原因,如支原体肺炎、流感病毒感染等。这类阴影通常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抗感染治疗后2-4周可明显吸收。CT显示病灶边缘模糊,多呈多发性分布。
心源性或非心源性肺水肿会导致肺泡内液体渗出,形成弥漫性毛玻璃改变。患者多有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表现,心脏超声和脑钠肽检测可辅助诊断。及时利尿治疗后可快速改善。
肺挫伤、血管炎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肺泡出血,CT表现为局灶性毛玻璃影。常见于抗凝治疗过度、韦格纳肉芽肿等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出含铁血黄素细胞可确诊。
特发性肺纤维化早期、过敏性肺炎等疾病可出现网格状毛玻璃影,多伴有Velcro啰音和杵状指。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通气障碍,高分辨率CT能清晰显示小叶间隔增厚特征。
早期肺腺癌可表现为纯毛玻璃结节,但通常伴有分叶征、空泡征等恶性特征。持续存在的孤立性毛玻璃结节需警惕,病理确诊需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原位腺癌五年生存率超过90%。
发现肺部毛玻璃阴影后建议定期随访CT,观察病灶变化趋势。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增强肺功能,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A/C。若阴影持续存在或增大,需及时至呼吸科就诊完善肿瘤标志物、PET-CT等检查。对于高危人群,低剂量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