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内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抗炎药物、中药调理、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具体方案需根据病原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
细菌感染是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因,常用抗生素包括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和甲硝唑。头孢曲松针对革兰阴性菌效果显著,多西环素对衣原体感染有效,甲硝唑则适用于厌氧菌感染。需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疗程通常持续10-14天。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可能需联合用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发热、下腹疼痛等炎症反应。严重病例可能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过度免疫应答。这类药物需配合抗生素使用,避免掩盖感染进展。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需周期性用药控制复发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常用少腹逐瘀汤、桂枝茯苓丸等方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功效。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联合抗生素可提高慢性子宫内膜炎治愈率。治疗期间需根据月经周期调整用药方案,通常需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超短波、微波等热疗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子宫腔灌注治疗能直接作用于病灶,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和透明质酸。这类方法适用于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病例,需配合药物同步进行。
宫腔粘连分离术适用于合并宫腔粘连者,宫腔镜下操作可精准清除病灶。子宫切除术仅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脓肿或绝经后反复发作的严重病例。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
治疗期间建议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猕猴桃、西兰花,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盆底肌锻炼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定期复查超声和分泌物检查,直至症状完全消失且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慢性患者需注意保暖,避免久坐导致盆腔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