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晚期不能手术的肺癌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常用方案包括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及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选择依据主要涉及基因突变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管理和个体化治疗策略。
靶向药物治疗前需进行EGFR、ALK、ROS1等驱动基因检测。EGFR突变阳性患者首选奥希替尼等三代TKI药物,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适用阿来替尼等二代抑制剂。检测方法涵盖组织活检和液体活检,阴性结果患者需考虑其他治疗方式。
针对EGFR敏感突变,一线治疗多选用厄洛替尼或埃克替尼。出现T790M耐药突变时可切换至奥希替尼。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和腹泻,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药物选择需结合突变亚型和既往治疗史。
克唑替尼作为ALK阳性患者基础用药,耐药后可序贯使用塞瑞替尼。新一代布格替尼能穿透血脑屏障控制脑转移。治疗期间需关注视觉障碍和心脏QT间期延长等特殊不良反应。
安罗替尼等小分子TKI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适用于无驱动基因突变患者。需警惕高血压和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禁用。常与化疗联用增强疗效。
靶向药物平均9-13个月可能出现耐药。应对策略包括重复基因检测确认新突变、更换下一代TKI或联合局部放疗。MET扩增导致的耐药可使用卡马替尼等特异性抑制剂。
晚期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期间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和豆制品,维持体重稳定。进行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肺功能,但避免人群聚集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出现咯血或剧烈胸痛需立即就医。心理支持可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家属应学习正确拍背排痰方法。药物保存需避光防潮,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用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