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静脉炎可能由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感染、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静脉炎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升高、条索状硬结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
静脉穿刺、置管、外伤等直接损伤静脉内膜,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长期静脉输液或注射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可能诱发化学性静脉炎。治疗需立即停止损伤因素,局部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肝素钠乳膏,严重时需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抗炎镇痛。
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心力衰竭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妊娠期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更易发生淤滞性静脉炎。建议抬高患肢促进回流,穿戴医用弹力袜,急性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导致抗凝物质丢失,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或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经皮肤创口或血流侵入静脉,引发化脓性静脉炎。静脉吸毒者重复使用针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常见诱因。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或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配合局部硫酸镁湿敷。
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引发血管炎性改变。过敏性静脉炎多由药物或造影剂诱发,表现为血管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联合硫唑嘌呤片调节免疫功能。
预防静脉炎需避免久站久坐,每小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输液时选择较细针头并定期更换穿刺部位,输注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应及时就医,禁止自行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饮食宜清淡,限制高脂高盐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改善血管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