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怀孕抑郁症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心理压力、家族遗传史、社会支持不足、既往精神疾病史等因素有关。怀孕抑郁症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家庭支持等方式干预。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剧烈变化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异常。部分孕妇会出现晨起情绪恶化、易怒等表现,这与皮质醇昼夜节律紊乱相关。针对生理性波动引起的症状,建议通过规律作息、正念冥想等非药物方式调节,若症状持续需由产科医生联合精神科评估。
胎儿健康焦虑、分娩恐惧或角色转换压力可能诱发抑郁状态。特别是高龄孕妇或有过不良孕产史者更易出现反复担忧,伴随心悸、手抖等躯体化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因素效果显著,孕妇可记录情绪日记识别压力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舍曲林片等妊娠B类抗抑郁药。
直系亲属有抑郁症病史的孕妇发病概率显著增高,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孕妇孕早期即可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快感缺失,且对常规安慰反应迟钝。建议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妊娠期加强情绪监测,必要时小剂量使用艾司西酞普兰片等相对安全的药物。
缺乏伴侣关怀或家庭矛盾会使孕妇产生孤立无援感,尤其是意外妊娠或单身孕妇风险更高。典型表现为拒绝产检、自责自罪等,可能伴随体重异常减轻。建立孕妇互助小组、接受家庭治疗是重要干预手段,严重时可联合使用氟西汀胶囊改善症状。
曾有抑郁症或双相障碍的孕妇复发率达30%-50%,若既往使用过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者更需警惕。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早醒、自杀意念等严重症状,需精神科医生全程参与管理,避免突然停药引发戒断反应,建议采用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辅助。
孕妇应保持每日30分钟散步等适度运动,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伴侣需主动分担家务,定期陪同产检并观察情绪变化。如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频繁哭泣或兴趣丧失,应立即到产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服用中成药或保健品。医疗机构对妊娠期用药会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多数新型抗抑郁药在孕中晚期使用相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