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3.58万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经历或目睹极端创伤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回忆、回避行为、负面情绪和过度警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神经生化异常、心理防御机制崩溃、社会支持不足及创伤事件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闪回、噩梦、情感麻木、易怒和睡眠障碍。确诊需由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访谈和量表评估进行。

1、遗传易感性

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者患病风险增高,特定基因如FKBP5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这类患者需要更早进行心理干预,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如盐酸帕罗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亲属需注意观察情绪波动和异常行为。

2、神经生化异常

创伤事件会导致杏仁核过度活跃而前额叶皮层功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水平异常升高。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身体紧张和惊跳反应,可使用普萘洛尔片缓解生理症状,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神经递质平衡。

3、心理防御崩溃

当个体应对机制无法处理创伤记忆时,会产生解离症状和现实感丧失。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治疗能帮助重组创伤记忆,联合奥氮平片控制解离发作。患者需要建立安全岛技术等自我安抚方法。

4、社会支持不足

缺乏亲友理解会加重病耻感,导致症状慢性化。团体治疗和家庭心理教育尤为重要,可辅助使用盐酸舍曲林片改善社交回避。社区应提供创伤知情照护培训。

5、事件严重程度

涉及生命威胁或道德损伤的创伤更易致病,如战争、性暴力等。这类患者需要多模式治疗,包括长时间暴露疗法和哌甲酯缓释片改善注意力。急救人员应接受创伤后心理急救培训。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瑜伽和正念冥想能降低觉醒水平。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时应及时至精神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家属需理解患者症状并非意志薄弱表现,陪伴接受专业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