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宝宝睡觉出冷汗可能与生理性出汗、环境温度过高、维生素D缺乏、呼吸道感染、低血糖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睡眠环境、补充营养、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
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汗腺调节功能不完善,入睡后1-2小时内可能出现头部、颈部多汗现象。这种情况无须特殊处理,家长需注意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吸汗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着凉。夜间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60%更为适宜。
穿着过厚或包裹过严会导致体表散热受阻,引发代偿性出汗。家长应避免过度保暖,选择透气性好的睡袋,被褥厚度随季节调整。夏季可使用空调维持舒适室温,但出风口不要直吹婴儿,同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期可表现为夜间多汗伴枕秃,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建议家长每日带宝宝进行1-2小时户外活动,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滴剂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悦而维生素D滴剂等。母乳喂养儿需注意母亲饮食中钙质摄入。
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常伴随发热后的盗汗现象,可能伴有咳嗽、鼻塞等症状。家长需监测体温变化,保持鼻腔通畅,必要时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如出现呼吸急促、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氨溴特罗口服溶液等药物。
喂养不足或糖尿病患儿可能出现冷汗伴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新生儿建议按需喂养,较大婴儿夜间可适当增加睡前奶量。对于已确诊糖尿病患儿,家长需遵医嘱定时监测血糖,备好葡萄糖凝胶等应急物品。
家长应记录宝宝出汗的时间规律和伴随症状,避免使用爽身粉堵塞毛孔。日常注意膳食均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如出汗伴随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发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至儿科就诊完善血常规、微量元素等检查。夜间睡眠时可使用吸湿排汗的苎麻凉席,避免因汗液刺激引发皮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