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慢性肌腱炎一般无法完全自愈,但通过充分休息和科学护理可缓解症状。慢性肌腱炎多因肌腱长期劳损或反复微创伤导致,需结合干预措施促进修复。
慢性肌腱炎属于肌腱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其病理特征为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局部钙化或黏液样变性。单纯依赖自愈过程难以逆转结构性损伤,尤其当存在持续机械应力时,炎症反应会反复激活。典型表现为局部压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及关节僵硬,超声检查可见肌腱增厚或血流信号增强。临床推荐采用阶梯式管理:急性期需制动2-4周并使用支具保护,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离心训练改善肌腱力学性能,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治疗或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
极少数轻微肌腱炎在彻底去除诱因后可能自行改善,常见于年轻患者单次过度使用后的早期炎症阶段。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偶发运动后疼痛,无静息痛或晨僵症状,MRI显示仅存在轻度水肿而无纤维断裂。但此类自限性过程具有高度个体差异,且易因过早恢复活动转为慢性病程。临床观察发现,未经规范处理的跟腱炎患者5年内复发率超过60%,提示被动等待自愈存在风险。
建议患者避免重复性动作和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日常可进行15-20分钟冰敷缓解炎症。游泳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但应避开引发疼痛的动作幅度。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出现肌腱部分撕裂,需考虑手术清创或修复。定期进行下肢肌力平衡训练,使用矫形鞋垫纠正生物力学异常,可降低复发概率。体重控制与补充维生素C、锰等营养素对肌腱修复具有辅助作用。